2004年,女大学生朱力亚被黑人男友马浪传染得了艾滋病,经过痛苦的沉沦过后,朱力亚振作起来,做出了惊人的决定! 朱力亚出生在陕西西安一个普通家庭。但她从小就不甘命运的平凡,学习上非常专注,凭借优异的成绩,她在2002年以破格保送的身份进入中国地质大学英语专业深造。这个从西北小城走出的女孩,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踏入大学校园,却在两年后遭遇命运的重击。 2002年秋,朱力亚在学校附近音像店偶遇因语言障碍与店员争执的巴哈马留学生马浪。出于善意,她主动帮忙翻译,两人由此结识。 马浪自称来自巴哈马富商家庭,举止优雅且谈吐不凡,很快吸引了朱力亚的注意。他频繁邀约她参加音乐会、烛光晚餐,用异国文化编织浪漫的情网。尽管室友提醒她“马浪比你大七岁,所言未必可信”,但陷入热恋的朱力亚还是在2003年3月与他确立关系,并搬离宿舍在校外同居。 同居后,朱力亚逐渐发现马浪的异常:他频繁发烧、腹痛,却拒绝就医。2004年3月,马浪病情恶化,却在4月3日谎称去北京办事后人间蒸发。次日,学校外语系负责人找到朱力亚,告知她一个晴天霹雳般的事实:马浪因艾滋病晚期已被遣返回国,且在其祖国早已结婚生子。 怀着侥幸心理,朱力亚接受检测,最终确诊感染HIV病毒。得知结果的瞬间,朱力亚的世界彻底崩塌。她多次试图自杀,被老师和同学及时救下。在休学隔离期间,她躲在出租屋里反复扇自己耳光,直到嘴角渗血。父母得知消息后,连夜从西安赶来陪伴她,用无声的爱支撑她熬过最黑暗的时光。在家人和医生的开导下,朱力亚开始查阅艾滋病资料,逐渐意识到“等死”不是唯一选择。她探访河南文楼村的艾滋病患者,看到那些因输血感染的农民和孤儿,内心被深深触动。 2005年7月,朱力亚做出惊人决定:接受央视《面对面》专访,成为中国首位公开艾滋病身份的在校女大学生。镜头前,她素颜出镜,声音颤抖却坚定:“我希望用我的故事,让更多人把教训当镜子。” 同年9月,她重返校园完成学业,课余时间撰写《艾滋女生日记》,用20万字记录从热恋到感染的每一个细节。该书2006年出版后引发轰动,累计销量突破50万册。 此后四年间,朱力亚带着病痛在全国50余所高校巡回演讲。她在武汉理工大学的讲座上,现场演示如何正确使用安全套;在北京大学的礼堂里,用舞台短剧展现“如何对不合理要求说不”。每次演讲结束,她都会留下联系方式:“如果你们有困惑,随时可以找我。” 这些年里,她收到过陌生人的捐款,也遭遇过网络暴力,但始终坚持:“我不是在博同情,而是想挽救更多可能重蹈覆辙的人。” 2009年7月,朱力亚因艾滋病引发的并发症陷入昏迷。临终前,她嘱托家人将遗体捐赠给医科大学用于病理研究。这个曾在爱情里迷失的女孩,用生命的最后姿态践行了“用破碎守护完整”的誓言。 朱力亚的故事撕开了社会对艾滋病的三重隐疾:性教育的形式化、跨国恋情的监管空白、以及疾病污名化的顽固。 她离世后的第十年,中国艾滋病防治政策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抗病毒药物纳入医保,高校防艾课程从“恐吓式宣传”转向情感共鸣。但正如她在日记中所写:“改变不会一蹴而就,但只要有人愿意站出来,黑暗就会少一点。” 这个永远停留在27岁的女孩,用生命点燃的火炬,至今仍在照亮防艾路上的后来者。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