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7岁的张默君带男友蒋作宾回家,想让父母过目。可吃饭时,男友却对妹妹一见钟情:“我想娶妹妹。”没想到母亲也当场表态:“天作之合,我同意!”
张默君是湖南人,她说父亲张通典,字伯纯,是早期同盟会会员,母亲何永徽,字懿生,出自衡阳望族。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浓厚的书香氛围让张默君自小便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她2岁便开始识字,3岁开始读书,4岁已经能熟通《唐诗三百首》并作联句,6岁就已经进入私塾就读,通读四书五经,临摹碑帖。
7岁那年,张默君看着缠足的姐姐就表示反对。
从小就有主见和能力的张默君长大后更是很多妇女的榜样。
1904年,张默君就读于上海务本女塾师范本科,她经常与革命志士秋瑾、龚宝铨等人秘密来往。
1907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务本女塾师范本科,随后入景海女校补习英文,准备留学美国。同年,张默君应两江总督端方之邀,任江苏省粹敏女学教务长。
1912年,张默君被孙中山委任为文书主任,在上海创办神州女界共和协济会,任会长;接着又创办神州女校,任校长。期间她创刊《神州女报》,风头很盛。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女人直到41岁才结婚。而且张默君比新郎大六岁,称得上是“姐弟恋”。
张默君为什么结婚这么晚呢?这其间的秘密,很多人不知。
根据蒋作宾之子蒋硕平(蒋硕杰之弟)的说法,原来在这之前张默君与蒋作宾是有过一段爱恋的。
蒋作宾曾以逊清秀才赴日学陆军,毕业回国,任保定军官速成学校步科教官。
蒋作宾和张默君一样都是湖北人,而且都是同盟会会员,两人年龄差不多,而且观点一致,两人由于志同道合成为好友,不过在张默君的心里可是把他当做男朋友的。
但蒋作宾对张默君非常尊重,一直以来都不敢对张默君有非分高攀之想。
有一天,张默君把蒋作宾带到家里吃饭,但她并没有给父母介绍说这是自己的意中人,而仅仅说蒋作宾是自己的好朋友,认为父母肯定能够懂得自己作为女儿家的那点小心思。
可是在饭桌上,张默君的三妹张淑嘉对风度翩翩的蒋作宾一见倾心,而蒋作宾对清秀可人的张淑嘉也心生情愫,两人彼此一见钟情。
饭后,蒋作宾终于鼓足勇气大胆向张母提亲,想要去张淑嘉为妻。
张母见到蒋作宾一表人才,当即暗表同意,很快两人就结了婚。
可是家人的行为,在无意间伤害了张默君之自尊心,虽然妹妹找到自己的幸福,可是这种幸福是建立在自己的痛苦之上的。
痛苦了几年之后,后来她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同学好友陈鸿碧的陪同下到西湖散心,两人聊到动情处,还相约发誓“永不嫁人”。
可是爱情这东西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总是那么不期而遇的来临,甚至会让人手足无措。
1912年,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国民党成立后本部设在北京,各省有分会支部,在上海、汉口不叫支部,称交通部,而张默君则是编辑课课长。
当时课中有位课员邵元冲对她十分仰慕,可是张默君却没把这个小六岁的部属放在眼里。
甚至为了打消他的非分之想,她还提出了三个条件:“要留学,武要将官,文要掌印”来为难他,也好让他知难而退,死了这条心。
邵元冲本就是有志青年,文笔十分了得,所以张默君的这些条件对他来说自然是不在话下。
1916年,居正在山东潍县组织军队讨袁护国,邵元冲本就与他在上海相熟,便毫不犹豫地投入到军中,并最终得到警备司令的委任状。
1919年,邵元冲赴美留学,在游历欧洲的同时,还考察党务,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留学海龟。
1924年,他回到中国,先后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黄埔军校第二任政治部主任,备受孙中山赏识,不久便被提升为孙中山的机要主任秘书。
1924年,邵元冲把自己的新作《美国劳工状况》寄给张默君,以此试探张默君的心意。
彼时,张默君正担任著名的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校长。这位年届40,却依然独身的女杰,在收到书函后,一时百感交集。
虽然自己年龄大了,可是要说心中对爱情已无渴望,那是骗人的。她在心中揶揄自己:邵元冲有什么不好呢?单就他对自己的一往情深,便是千金难买的。
后来,她在给邵元冲的回信中表明了自己的心意。邵元冲接到信后,他长长地松了口气,因为他那纠结的爱情,终于得到了回应。
1924年9月19日,张默君和邵元冲在上海沧洲饭店喜结良缘。已是徐娘半老的新娘子,在新郎眼里依旧风姿绰约。
婚后两人琴瑟和鸣,夫唱妇随,婚姻生活好不惬意。
张默君和邵元冲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在真正的爱情面前,多远的距离、多长的时间、多大的年龄差距都不是问题。
他们结婚12年后,邵元冲离世。
张默君不禁悔恨自己当年的年轻气盛,悔恨自己的孤高自恃。若不是那目空一切的狂妄,又怎会让自己的幸福,走了那么多弯路,耽搁了那么多年的光阴,让深爱自己的这个男人,吃尽了苦头。如果能重新来过一次,她绝不会让他这样苦苦的追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