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7岁的清朝摄政王载沣,以90万斤小米的价格,卖掉了醇亲王府。三儿子溥倛摔了当票,吼道:“这是祖宗家业!”然而他一句话就让儿子闭了嘴。 曾经的紫禁城已经改名“故宫”,宫墙外的贵胄之家,早已褪去了往日的光彩。 位于什刹海旁的醇亲王府,这座昔日王气氤氲的府邸,如今也到了命运的拐点。 那一年,67岁的载沣终于做出了一个沉痛的决定——将醇亲王府,以90万斤小米的价格,卖了。 载沣,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生父,光绪帝时期的摄政王,昔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如今却不过是新社会中的一个普通“前清遗老”。 历经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日本侵华、伪满洲国建立、抗日胜利、国共内战,新中国成立,他已是风中残烛,眼中却仍带有几分清贵的矜持。 他端坐在雕花木椅上,望着眼前那一纸契约,沉默良久。 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卖家产,自清朝灭亡以来,王府中陆续卖出珠宝、字画、古董,甚至连几座偏院都租了出去。 但这一次不同。他要卖的,是整个醇亲王府——他出生、成长、为政、退隐之地,是他一生荣华与沉浮的见证,是祖宗留下的根。 他的三儿子溥倛跺着脚进来,满脸愠怒,一把将契约从桌上扫到地上,大声吼道: “这是祖宗家业!是醇亲王府!你凭什么卖?!” 房间瞬间静了下来。空气仿佛凝固,仆人们纷纷低头退避。 溥倛双目赤红,声音颤抖,他是出生在王府的“贝勒爷”,虽然早已不是贵族,但心底那份骨血里的傲气仍在。 载沣缓缓抬眼,望向儿子。苍老的眼睛里,没有怒火,只有一层淡淡的悲凉。 他的声音很轻,却有一种不容置疑的分量:“你要吃饭,还是要脸?” 这一句话,如雷贯耳,溥倛顿时呆住了。他张了张嘴,却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沉默良久,他低下了头,载沣缓缓弯腰,亲手将契约拾起,抚平皱褶,重新放回案上。 他的动作缓慢却坚定,那一瞬间,他仿佛又回到了那年登上权力之巅的岁月,但此时此刻,他只是一个想要撑起这个家的老人。 “如今是新朝代了,”他继续说道,“我们是旧人,已经没有立身之地。这王府再好,能换得口粮,也就值了。” 90万斤小米,换成钱并不算多,却足够供一家老小温饱数年,在新中国刚成立的动荡岁月,这已算是一笔体面的交易。 溥倛没再吭声,他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苦心。 载沣这一生,起高楼、宴宾客,也看过楼塌的那一天。 他做过权臣、摄政王,也做过被迫退位的贵族父亲。 他曾经在养心殿里掌权发号施令,也曾在伪满洲国看着儿子溥仪被当成傀儡。 他经历了清朝的谢幕,也见证了一个新世界的诞生。 而这座醇亲王府,是他这一生的缩影。 卖府不是他想做的事,而是他不得不做的事,他要让子孙活下去,而不是活在幻想和骄傲中。 几日后,一队人马抬着帐册、量具、卷尺进了王府,开始清点、登记。 红墙灰瓦下,那些镶嵌着福寿图案的琉璃砖、雕龙刻凤的木梁、荷花池边的假山亭台……一一被记录、封存。 载沣坐在廊下,披着棉袍,静静地望着这一切。 他没有哭,甚至连眉头都没有动,但他的手,始终握着那把祖上传下来的折扇。 是的,祖宗家业没了。但他用这座王府,换来了后代的生存权利。 而这一笔买卖,也许比他一生中做过的任何一桩决定都更重、更痛,也更值得尊敬。 多年之后,这段往事在北京的胡同中被人轻声传讲,成为旧王孙们隐秘的记忆。 而那句“你要吃饭,还是要脸?”也成为一代人从过去走向现实的真实写照。 信息来源:搜狐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