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2022年,雷女士扫墓时,发现一个被高高的杂草覆盖的荒墓,雷女士出于好心,决定帮

2022年,雷女士扫墓时,发现一个被高高的杂草覆盖的荒墓,雷女士出于好心,决定帮忙清理一番,然而,当她擦去了墓碑上厚厚的灰,上面的刻字渐渐露了出来,雷女士心头一紧... 那天雷素琴在山上摔了一跤。 她是本地的志愿者,一年四季走村串寨帮老兵寻亲,是出了名的“雷快脚”。2022年清明节,她照例上山给母亲扫墓,半路却被乱石绊倒,伞也飞了出去,手掌蹭破了一层皮。 她爬起来捡伞的时候,无意间看见石头缝里探出一角青灰色的碑角。她扒开藤蔓一看,竟是一座墓碑,刻着:“梅乐三,殁于民国三十年。”再往下:“陆军第五军二十二师工兵营上尉。” 这个军衔不小,尤其是“第五军”,她很熟,那可是昆仑关战役的主力。她一边拍照,一边往山下跑,连包都没顾上背。 十天后,一位叫“滇西老枪”的志愿者在群里发了条短讯:“昆仑关名册里确有‘梅乐三’,湖北黄梅人。” 而此时,在台北的忠烈祠,一个打扫祠堂的台胞义工在角落发现了一块灵牌,上面写着同样的名字:“梅乐三”。旁边压着一张破损的阵亡通知书,写着两个名字:子梅迪文,女梅菊香。 但他们还不确定是否同一个人。 直到云南保山,一个九十岁的老兵找出了尘封多年的集体照,指着中排的一位军人说:“这就是梅军需,他有文化,会算盘,话不多,整天念叨家乡油菜花,说战后要回黄梅开油坊。” 与此同时,湖北黄梅县档案馆传来线索:1933年的户籍册中,梅家户主梅炳坤,两个儿子,一个叫作楫,一个叫乐三。梅家村的老人说,这兄弟俩全都当兵走了,老大去了缅甸,老二去了西南,后来音信全无。 而真正把整条线索串起来的,是云南昆明一位中学老师梅燕。 她翻出父亲梅迪文留下的日记本,里头夹着半张烧焦的信纸:“兄作楫于台湾高雄。”还有一枚泛黄的军功章。 她记得父亲临终前反复念叨:“我爷爷的坟还在贵州山里,没人记得他了。” 这话她一直不懂,如今终于对上了号。 DNA 比对的结果出来后,雷素琴专程赶到车站接人。那天山里起雾,能见度不到五米。梅燕带着陶罐走到墓前,跪下后,捧出云南的红土围在墓边,又挖了把贵州黄土装了回去。 有志愿者在清理墓碑底座时发现一句刻在石缝里的话:“此心安处是吾乡。” 他们说,那可能是当年埋他的战友留下的。 而雷素琴,则记得自己翻档案时找到的一份1941年旧报,角落里一条豆腐块新闻:“五军某部在黔整训期间,军需官梅乐三因公殉职。” 原来他不是战死沙场,而是病殁行伍。但人死如灯灭,名却一直没人记得。 直到这块碑,从乱石堆里露出一个角。 而更让人动容的是,那年他牺牲,正是儿子梅迪文参军的日子。 爷俩没见上最后一面,却在八十年后,由孙女跪在坟前,完成了团圆。 后来,雷素琴又上山去看那座坟,发现旁边多了一块崭新的黑色石碑,碑上刻着那句出自梅迪文未寄出的信:“父亲葬在黔山云雾处,愿与日月同守山河。” 而那座原本被荒草埋了几十年的老墓碑,如今已被送到黄梅县博物馆,旁边摆着的是从台湾寄来的梅作楫遗物。 兄弟异地,父子两地,最终合成一处展柜。 有人问雷素琴,为啥你扫墓扫出一段家国故事来。 她说:“这坟,是他们祖坟,也是我们一代人的根。” 信息来源:半岛都市报2022.3.17贵州荒山发现湖北老兵81年前坟墓,孙女洒泪:爷爷父亲共同抗日,将安葬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