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钱学森回国后,中科院每月给他发350元人民币,后来增聘为院士后,每
1955年,钱学森回国后,中科院每月给他发350元人民币,后来增聘为院士后,每月增加津贴100元,就是这450元工资,钱学森还总是认为太多了。
钱学森总是认为这450元工资太多了,在他看来,自己回国并非为了追求物质享受,而是为了将所学知识奉献给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助力国家早日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实现科技强国的梦想。
彼时的中国,刚刚从战争的废墟中站起,百废待兴,科研条件极为艰苦。许多科研人员连基本的实验设备都没有,科研经费更是捉襟见肘。钱学森深知国家建设的艰难,他常常说:“和那些在艰苦条件下依然默默坚持科研的同志们相比,我这点收入已经非常丰厚了。”
他把更多的精力和心思都放在了科研工作上,全身心地投入到“两弹一星”的研发事业中。为了节省开支,他在生活上极其简朴,穿着朴素的衣衫,吃着简单的饭菜,居住的条件也十分普通。他从不讲究生活的排场,把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在科研攻关上。
在科研团队中,他总是以身作则,鼓励年轻科研人员要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他说:“我们现在的付出,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等国家强大了,大家都会过上好日子。”他的言行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让大家紧紧凝聚在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当国家遇到困难时期,钱学森更是主动提出降低自己的生活待遇,与国家共渡难关。他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用于支持科研设备的购置和科研项目的开展。他还积极呼吁社会各界节约资源,支援国家建设,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无私奉献精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科研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两弹一星”的成功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挺起了脊梁。钱学森的贡献得到了全国人民的高度赞誉,但他依然保持着谦逊和低调。面对荣誉和奖励,他总是说:“这些成绩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全体科研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
即使在晚年,钱学森依然关心着国家的科技发展。他不断为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提供指导和建议,鼓励他们勇于创新,敢于超越。他说:“科技的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要不断努力,让祖国的科技事业更加繁荣昌盛。”
钱学森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他对祖国的承诺,他那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