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8年,36岁多尔衮不仅处死了39岁的侄儿豪格,还带着人瓜分了他的老婆们。孝庄暗中盘算:时机已到,该清算多尔衮了。1648年,顺治五年年末,36岁的多尔衮权倾朝野,位及皇父摄政王。 顺治五年,紫禁城的雪花纷纷扬扬,落在多尔衮的肩头,他却浑然不觉,目光锁定在远处的皇位上。36岁的他,位极人臣,封“皇父摄政王”,手握两白旗,权势如日中天。然而,这场大雪掩盖不了紫禁城内的暗流涌动。一场关于权力的阴谋,正在悄然酝酿。 多尔衮的王府里,火盆烧得正旺。他斜倚在虎皮大椅上,手中把玩着一枚玉佩,那是豪格的遗物。几天前,39岁的豪格在狱中“自尽”,消息传遍朝野。豪格,皇太极的长子,曾经的皇位热门人选,如今却成了多尔衮脚下的一块踏脚石。更令人咋舌的是,豪格死后,他的妻妾被多尔衮和亲信瓜分,连正妻也没能幸免。这一举动,彻底点燃了宗室的不满,也让远在慈宁宫的孝庄太后眯起了眼睛。 多尔衮并非一开始就如此冷酷。他生于1612年,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母亲阿巴亥是大妃,深受宠爱。据《清史稿》记载,努尔哈赤曾对幼年的多尔衮寄予厚望,甚至暗示将来会将一旗交给他。然而,1626年,努尔哈赤猝死,阿巴亥被迫殉葬,临终前逼迫皇太极发誓善待多尔衮兄弟。15岁的多尔衮,尚不足以挑起大梁,只能眼睁睁看着兄长皇太极登上汗位。 此后,多尔衮凭借过人的军事才能崭露头角。1628年,他被封为贝勒,随皇太极征战蒙古察哈尔,屡立战功,逐渐成为镶白旗旗主。1636年,皇太极称帝,建立大清,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并掌管吏部,行政能力进一步凸显。他率军攻明,松锦之战中俘获明将洪承畴,为清军入关奠定了基础。网络资料补充,他在战场上的骁勇无人能及,但对权力的渴望也与日俱增(参考《爱新觉罗·多尔衮_百度百科》)。 与此同时,豪格作为皇太极的长子,同样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他掌管正蓝旗,战功赫赫,尤其在松锦之战中表现不俗。然而,豪格性格柔弱,缺乏决断力,这成为他致命的弱点。1643年,皇太极猝死,未立储君,朝堂陷入混乱。多尔衮手握两白旗,豪格背靠两黄旗,双方剑拔弩张。 就在多尔衮与豪格争夺皇位的关键时刻,一个意想不到的女人改变了局势——孝庄太后。时年30岁的孝庄,出身科尔沁蒙古,13岁嫁给皇太极,23岁被封为庄妃。她深谙政治手腕,懂得在乱局中寻找机会。皇太极死后,她果断抛弃豪格,转而支持自己的儿子、年仅6岁的福临。 为何选择福临?网络搜索显示,孝庄的决定并非单纯的母爱,而是精明的政治考量(参考《清初疑案 康熙为何三十年不葬祖母孝庄皇太后?》)。福临年幼,便于操控,且能暂时平息多尔衮与豪格的争斗。多尔衮也看到了机会:扶持一个傀儡皇帝,自己可以独揽大权。于是,他与孝庄达成默契,联手推福临登基,多尔衮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摄政。 但多尔衮的野心并未止步。他先是将豪格派往四川,命其征讨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四川地势险要,张献忠以逸待劳,豪格此行九死一生。1648年,豪格凯旋归来,却未迎来荣耀,而是多尔衮的冷眼。他以“包庇部属”“冒领军功”等莫须有罪名将豪格囚禁。 不久,豪格在狱中离奇死亡。豪格的死,让多尔衮的权势达到顶峰,但也埋下了隐患。他的残忍手段激怒了宗室,尤其是两黄旗的旧臣。而孝庄,早已在暗中观察这一切。她知道,多尔衮的嚣张气焰,正是他走向覆灭的开始。 1650年冬,喀喇沁草原上寒风刺骨,多尔衮正在围猎。一匹烈马失控,他从马背上重重摔下,伤势严重。回到王府后,他高烧不退,38岁的生命就此画上句号。这一意外,令人唏嘘,却也让朝野松了一口气。 多尔衮死后,14岁的福临率群臣出城迎灵,追封他为“义皇帝”,庙号成宗。然而,这不过是孝庄的权宜之计。一个月后,朝臣纷纷上奏,弹劾多尔衮的“六大弊政”:剃发易服、圈地、占房、投充、逋逃、屠城。这些政策激起汉人强烈反抗,江南的抗清斗争此起彼伏。福临顺势撤销追封,毁其陵墓,多尔衮被定为“大逆不道”。 孝庄的布局滴水不漏。她利用多尔衮的倒行逆施,成功将其从神坛拉下,巩固了福临的皇位。据史料记载,孝庄随后进一步加强对朝政的掌控,辅佐福临亲政,为康熙朝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紫禁城的雪停了,孝庄站在慈宁宫的窗前,目光深邃。多尔衮的野心,豪格的悲剧,都成了过眼云烟。权力从来不是一人之争,而是无数算计的交织。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多尔衮的功绩与罪行,终究被后人评说。 百年后,乾隆帝为他平反,恢复亲王爵位,承认他奠定清朝江山的功劳。但那场1648年的腥风血雨,早已成为清初权力斗争的缩影,提醒后人:盛世之下,暗藏危机。 孝庄的成功,在于她利用满洲贵族的内斗,逐步削弱宗室势力,为中央集权铺路。清史专家指出,孝庄的政治智慧,不仅保住了福临的皇位,也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康乾盛世”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