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除夕,春晚开播进入倒计时,突然,陈佩斯火冒三丈地对朱时茂说:“老茂,咱为啥要受这份罪!”朱时茂眼见怒火中烧的陈佩斯就要坏事,这时,总导演黄一鹤神情严肃地疾步走来,仅对他们说了一句话,两人便立刻换了脸色。 1984年除夕,春晚开播倒计时在即,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吃面条》要上台了,这可是春晚头一回有小品,意义非凡。可就在这关键时刻,陈佩斯突然火气冲天,对朱时茂嚷嚷着受够了这份罪,朱时茂一看情况不妙,正头疼咋办,总导演黄一鹤却严肃地走了过来,就一句话,两人脸色立马变了。黄一鹤到底说了啥,能这么快扭转局面?往下看你就知道了。 陈佩斯,1954年出生在吉林长春农安县,后来在北京长大,家里可是艺术氛围浓厚,爸陈强、妈傅艺伟都是演员。他打小就耳濡目染,1973年考进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学了几年正儿八经的表演,毕业后进了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开始闯荡演艺圈。朱时茂呢,1954年出生在山东临沭,1970年参军,进了福州军区话剧团当演员,练了好几年舞台功夫。1975年,他演了电影《西沙儿女》,算是正式踏进影视圈,1983年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和陈佩斯成了同事。 这两人在八一厂混熟了,都喜欢喜剧,聊着聊着就成了好搭档。陈佩斯有学院派的底子,表演扎实,朱时茂靠部队磨出来的经验,舞台感特别强。俩人一拍即合,之前在厂里联欢会上搞了个小品《考演员》,反响不错,给了他们不少信心。后来,他们琢磨着把喜剧弄得更接地气,就有了1984年春晚那出《吃面条》。这之前,他们排练了好多次,琢磨怎么让观众笑得自然又痛快。 1984年除夕,春晚开播倒计时的时候,陈佩斯和朱时茂在后台准备《吃面条》。那会儿压力山大,毕竟是春晚头一回上小品,谁也不知道观众会不会买账。陈佩斯憋了一肚子火,觉得这活儿太累,排练那么久,万一砸了咋办。朱时茂呢,性格稳点,想劝他冷静,说排练这么多次,肯定没问题。可陈佩斯不这么想,觉得要是出了岔子,责任全得他们扛,导演组估计也不会多管。 就在这时候,总导演黄一鹤走了过来。他一看这情况,眉头紧锁,直接说了句:“现在不是吵架的时候。演出马上开始,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成功了,你们是功臣;失败了,也得扛。现在,冷静下来,准备上台。”这话不长,但分量重,直接点出了演出有多重要,也提醒他们责任跑不掉。陈佩斯听完火气消了点,朱时茂也松了口气,俩人赶紧收拾心情,上台去了。 黄一鹤这话其实挺实在,既没哄着他们,也没硬压着,就是把现实摆出来。春晚那会儿不像现在这么成熟,节目能不能火全靠现场效果,小品又是头一回试水,成败都得他们自己担着。结果证明,这一步走对了,《吃面条》火了,也让小品成了春晚的招牌。 《吃面条》那晚演完,观众反响特别好,陈佩斯和朱时茂一下子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之后,他们在春晚干了十几年,弄了好多经典小品,像《拍电影》、《羊肉串》、《主角与配角》,每一出都让人乐得不行。他们的小品不光搞笑,还能戳中老百姓的生活,特别接地气。那几年,他们算是春晚的顶梁柱,观众一提起小品就想到他俩。 可到了1998年,事情起了变化。因为版权的事儿,他们和春晚闹掰了。陈佩斯觉得自己的作品得有保障,不能随便让人拿去用,朱时茂也支持他。这事儿挺复杂的,当时国内对版权保护还没那么重视,他们俩站出来要权益,挺有勇气,但也得罪了人。结果就是离开春晚,从此没再回去。 离开后,陈佩斯转行搞话剧,专心做自己想做的戏,朱时茂还在影视圈混,演戏拍戏都没停。到了2021年,他们和央视和解了,但也没打算重回春晚。他们的作品到现在还是经典,好多人翻出来看还觉得有意思。不过,这段经历也让人看到,艺术这行当不光是才华,还得面对现实的坎儿。 陈佩斯和朱时茂在春晚的成功,不是靠运气,是真本事。他们把小品这种形式带进春晚,开了个好头,后来者都得谢他们打下的基础。他们的小品不光好笑,还能让人琢磨琢磨生活,挺有内涵。像《吃面条》里那种笨拙又真实的感觉,谁看了都觉得亲切。 但1998年的版权纠纷也让他们背上争议。有人觉得他们太较真,春晚那么大平台,干嘛非得计较这点事儿;也有人支持他们,说艺术家就该为自己作品说话。这事儿到现在也没个定论,反正他们选了自己的路,付出了代价,也留下了名声。 现在回头看,他们的影响还在。好多年轻演员学他们的表演,观众也忘不了那段春晚时光。只是,他们后来的选择让人有点唏嘘,艺术和现实总归得掰扯清楚。 陈佩斯和朱时茂在春晚的辉煌谁也抹不掉,可版权纠纷和离开春晚的事儿,又让人觉得有点遗憾。他们俩的经历,到底是艺术家的坚持,还是现实的无奈?你咋看这事儿?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