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胖东来商场原址房东告诉于东来:他要涨租,从800万涨到1600万,你要继续用我的地就必须加钱,岂料于东来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关门!一家超市的影响力能有多大?看看初五刚开门就排队4小时的胖东来就明白了。今年春节期间,胖东来单日营收过亿,远超省内各大知名旅游景区,被网友们戏称为河南不挂牌的“6A级景区”。 2015年霜降,新乡胖东来百货的会议室飘着冷雨,于东来盯着房东推过来的新合同,笔尖在"年租金1600万"的数字上停顿——这比十年前的合约整整翻了一倍,相当于每天多支出2.2万元。 窗外的促销广播还在循环播放"不满意就退货"的承诺,而此刻的谈判桌却像横在城市记忆中的一道裂痕。 "于总,十年前的800万放到现在就是白菜价。"房东代表敲着计算器,镜片后的目光扫过墙上挂满的"消费者满意单位"奖牌,"隔壁商场同等面积早租到2000万了。" 于东来摩挲着茶杯,想起2005年选址时的场景:这片杂草丛生的地块还是城郊荒地,是他带着团队用三个月平整出停车场,把许昌的"胖东来模式"第一次复制到新乡。 2005年盛夏,新乡市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超市:生鲜区的水产池用透明玻璃隔开,营业员主动帮老人挑拣新鲜带鱼;服装区设置儿童游乐区,妈妈们试衣时能从监控里看到孩子;就连购物车都分三种尺寸,最小的适合五岁以下儿童推行。 "这哪是超市,分明是个生活体验馆。"退休教师李阿姨的评价,成了胖东来的第一张口碑传单。 十年间,胖东来改变的不止是购物习惯:每天早高峰,门口的免费班车能装满三趟老年顾客;每周三的"半价蔬菜日",让菜市场的摊贩学会明码标价;甚至商场的卫生间标配热风烘干机,成了本地企业参观学习的"必看景点"。 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胖东来周边的商铺租金十年间上涨400%,形成了独特的"胖东来经济圈"。 2015年11月15日,胖东来门口的闭店公告被晨雾打湿。 保安小王看着第一位顾客——常来买手工馒头的张大爷——红着眼眶读公告,突然听见身后传来啜泣声。 不到中午,市政府门口聚集了三百多位市民,退休医生王建国举着纸牌:"胖东来是新乡人的面子。" 于东来在办公室收到的市民来信堆成小山,最薄的一张是小学生用蜡笔写的:"叔叔别关门,我妈妈说这里的酸奶永远比别处新鲜。 "更让他意外的是,新乡市商务局的加急文件随之而来:"恳请企业顾全民生,政府愿协调土地资源。" 这让他想起创业初期的初心——当年在许昌摆烟酒摊时,他就发誓"不让顾客花一分冤枉钱"。 在市政府的协调会上,规划局展示了备用地块:位于城市新中心的20亩熟地,毗邻刚开通的地铁口。 "我们算过账,"分管副市长敲着PPT,"胖东来每年创造的税收和就业,远超过土地出让金收益。" 房东代表看着政府出具的评估报告,终于在租金涨幅上让步,但于东来却做了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我们接受新地块,但租金按周边均价上浮10%计算。" 2016年元旦,胖东来在新址重新开业。 剪彩仪式上,于东来指着门前的广场:"这里以后是市民的免费停车场。" 台下的张大爷抹着泪笑了,他不知道,这个决定背后是企业每年减少的200万收入——但于东来知道,当市民愿意为一家超市集体请愿时,企业与城市的关系早已超越了租金博弈。 胖东来的遭遇在商业史上并不孤单: 2012年北京:中关村电子市场因租金暴涨集体搬迁,留下"中国硅谷"的空心化阵痛; 2018年上海:网红书店钟书阁因租金压力关闭核心商圈门店,引发"实体书店存亡"大讨论; 2023年深圳:某制造业龙头因厂房租金翻倍迁址,带走3万个就业岗位。 这些案例凸显了商业地产与实体经济的深层矛盾,而胖东来的突围则证明,当企业真正成为城市生活的有机部分,市民会用行动投票。 正如《新乡日报》的社论写的:"胖东来留住的不是一家超市,而是一种商业文明的可能性。" 新胖东来的收银台旁,至今保留着十年前的老物件:一台已经停用的手动收银机,铭牌上刻着"2005年新乡首台全透明计价设备"。 于东来常指着它对员工说:"当年我们靠什么打动顾客?不是装修,是让每个鸡蛋都明码标价的真诚。" 这场持续三个月的租金风暴,最终在城市的集体守望中平息。 当企业把顾客视为家人,城市会把企业视为骄傲。胖东来的选择,从来不是简单的成本计算——当房东用租金丈量土地价值时,于东来用十年时间丈量的,是市民心中的情感分量。 在商业利益与民生需求的天平上,胖东来的故事给出了温暖的答案,真正有生命力的企业,从来不是冰冷的利润机器,而是扎根城市肌理的生活共同体。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创作来源: 新华网,《小城商超日销过亿元 一组数据看胖东来有多火》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