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写的诗水平如何?陈毅陈老总曾经直言不讳地说:你当好总理就行了,诗还是不要写了。
(信息来源:人民网2013.11.22周恩来自称不是诗人:作了一首诗被陈毅退了回来)
说起来,周总理的诗歌起点相当高,十九岁那年,他写下《大江歌罢掉头东》,一句“难酬蹈海亦英雄”,不仅展现了“邃密群科济世穷”的远大抱负,也预示了他不凡的一生,这首诗,无论格律、意境还是气魄,都称得上佳作,足以证明周总理年轻时文学功底扎实。
若非投身波澜壮阔的革命事业,近代诗坛或许真会多一位明星,革命年代,诗歌于他,更多是偶尔的寄情之笔,而非创作主业,他早期的《春日偶成》、《别李愚如并示述弟》等作品,也都是可圈可点的。
然而,时光流转到1958年,当时毛主席在成都会议上号召大家多写新诗、民歌,鼓励全民参与诗歌创作,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周总理在参观广东新会县粮食局时,也积极响应,写下了一首充满时代特色的“新诗”:“厂仓当战场,创造新刀枪,一天当十天,夜间出太阳,”平心而论,这首诗更像一首反映火热生产场景的口号式打油诗,充满了朴素的劳动热情,算不上一流,周总理自己也清楚这只是应景之作,写完后特意拿给陈毅元帅品评。
这才有了开头那一幕。陈毅元帅与周总理情谊深厚,向来无话不谈,面对这首“新作”,性格直率的陈毅元帅并没有客套恭维,而是坦诚地发表了意见:世界上能当诗人的人,未必能当总理,你能当总理,也未必能当诗人嘛,据说,在另一次为国际友人斯特朗祝寿的场合,周总理自己也笑着提及。
陈老总曾在他送去的一首诗上写了几个字退回来,没法批评,你写的根本不是诗,这话虽然直接,甚至有些不留情面,但周总理听后却只是尴尬一笑,还将那首《厂仓当战场》扔进了废纸篓,并未公开发表,这份从谏如流的雅量与坦荡胸怀,本身就是一种高尚品格,这不仅是伟人间的友谊佳话,更映照出一种健康的文艺批评氛围。
说到诗歌批评,确实是门大学问,也是件“难事”,自古“诗无达诂”,加上写诗的人往往容易“敝帚自珍”,觉得自己的作品最好,批评轻了,隔靴搔痒,不解决问题;批评重了,又容易得罪人。
历史上因此闹不愉快的例子不少,比如黄庭坚批评王观复的诗“生硬,不谐律吕”,结果两人心生嫌隙,许久不相往来,苏东坡就显得圆滑些,他曾对诗人郭公甫说其诗“十分”,对方大喜,他却慢悠悠补充:“三分诗七分读耳,”这种幽默的“软批评”,既点到为止,又不伤和气,可谓用心良苦。
不过,文学的进步,尤其需要那些敢于直言的“硬核”批评,胡乔木作为党内“一支笔”,也爱好诗词,他深知身居高位难闻逆耳忠言,便将自己的得意之作拿去请“国学泰斗”钱锺书先生“斧正”。
钱先生治学严谨,向来只认诗不认人,不仅在胡乔木的原稿上大刀阔斧修改,还毫不客气地回信指出:尊诗情挚意深,且有警句,惟意有未达,字有未稳,这种不因对方身份而改变学术标准的批评,虽然尖锐,对创作者而言却弥足珍贵,陈毅对周总理诗歌的评价,也正是这种坦诚与负责精神的体现。
一个优秀的诗人,不仅需要创作才华,更需要有“与狼共舞”的勇气,能够正视批评,从中汲取养分,鲁迅先生虽说过“创作家大抵憎恶批评家的七嘴八舌”,但也无法否认文学批评存在的必要性。
如果诗人害怕批评,其艺术生命恐怕也难以长久,陈毅元帅那句“你写的根本不是诗”虽然听起来刺耳,却促使周总理对自己应景之作有了清醒认识,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关于伟人雅量与真挚友谊的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