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六年,李世民放了390名死囚回家过年,约定来年问斩,谁曾想,到了约定时间这些死囚竟然一个不落全部返回赴死,李世民看到这一幕,当即做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
贞观六年的腊月天,长安城飘着鹅毛大雪。
大理寺的监牢里关着三百九十个死囚,这些人的案卷堆得比人还高。
有拦路抢劫的刀客,有私吞军饷的粮官,还有勾结外敌的细作。
按大唐律例,秋后问斩的名单早就该定下来了,可今年这事儿硬是拖到了年根底下。
事情的转机出在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李世民带着几个近臣来大理寺查监,牢房里此起彼伏的哭声听得人心里发毛。
有个老囚犯抱着铁栅栏喊冤,说他是因为老母病重才偷了药铺的人参;还有个年轻后生抹着眼泪说,他失手打死的是调戏自家媳妇的恶霸。
这些哭诉声在阴冷的牢房里打着转儿,把皇帝听得眉头越皱越紧。
回到宫里,李世民连夜翻看案卷。
油灯底下,户部尚书戴胄跪在地上直磕头:"万岁爷三思啊,这要是放虎归山..."话还没说完,皇帝手里的朱砂笔"啪"地搁在砚台上:"朕倒要看看,这三百九十人里有几个是吃人的老虎!"第二天清早,长安城九座城门同时贴出黄榜——死囚全数放归,来年秋后自回。
这消息像长了翅膀,没两天就传遍关中各州县。
老百姓蹲在茶馆门口议论:"听说万岁爷给死囚放年假哩!""你懂啥,这叫皇恩浩荡!"达官贵人们可都捏着把汗,刑部几个老尚书凑在暖阁里直跺脚:"等着瞧吧,开春能回来三成算烧高香!"
转眼到了贞观七年九月初九,长安城东市挤得水泄不通。
卯时刚过,城门口就来了个跛脚汉子,背着破包袱一瘸一拐往大理寺走。
守门的衙役瞪圆了眼——这不是去年那个劫道的山大王么?日头爬到头顶时,官道上又来了十几个结伴的,有扛着锄头的庄稼汉,有挑着货担的小贩,个个往死牢方向去。
等到日头偏西,大理寺的院子都快站不下人了。
最让人揪心的是个白胡子老头,拄着枣木棍呼哧带喘地赶路,官靴都磨破了底。
狱卒数来数去,三百八十九个,三百九...角落里忽然传来声咳嗽,众人扭头看去,墙根底下蹲着个蓬头垢面的乞丐,抖抖索索摸出个腰牌——正是最后那个私盐贩子。
消息传到太极宫,李世民正在批奏折。
听说三百九十人全数归来,笔尖的墨汁滴在绢帛上洇开老大一块。
他撂下笔就往大理寺赶,路上看见个老囚犯跪在当街,怀里抱着个新编的竹筐。
那老头见圣驾来了也不躲,反倒把竹筐举过头顶:"草民给万岁爷编的鱼篓,牢里学的手艺..."
当天夜里,刑部大堂灯火通明。
三百九十张赦免令连夜赶制,朱红大印盖得啪啪响。
戴胄捧着赦书手直哆嗦:"万岁,这...这不合规矩啊!"李世民站在丹墀上望着满院子囚犯,月光照得他眼窝发亮:"规矩是死的,人心是活的。他们既肯守信,朕便赌这把仁义!"
这事儿后来记在《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五卷里,白纸黑字写着"九月,死囚四百来归狱"。
长安城的茶楼酒肆添了新话本,说书的把惊堂木拍得山响:"要问太宗皇帝凭什么开创贞观盛世?您往那三百九十条好汉身上瞧——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呐!"
二十年后再看这事,当年那些死囚有的开了豆腐坊,有的当了私塾先生。
有个叫马三的,在渭河边上摆了渡船,逢人就念叨:"那年要不是万岁爷给机会,我坟头草都三尺高了。"
这话传到宫里,已经两鬓斑白的太宗皇帝正在看各地报来的刑狱案卷,闻言只是笑笑,提笔在奏折上批了八个字:以信立国,仁者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