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50年的元宵节,准备回家的孙家栋,发现食堂竟然有红烧肉,于是便决定吃过再走,

1950年的元宵节,准备回家的孙家栋,发现食堂竟然有红烧肉,于是便决定吃过再走,未曾想,这一碗红烧肉竟改变了他的人生。 1950年元宵节那天下午,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生宿舍,机械工程系学生孙家栋正在收拾回家的行李,窗外的冷风裹着食堂飘来的香气钻进屋里。 几个同学突然冲进宿舍嚷嚷着"食堂有红烧肉",这个爆炸性消息让整栋楼都沸腾起来——那会儿刚解放才一年,平常人家连油星子都少见,食堂大铁锅里竟然炖着油亮亮的五花肉。 二十出头的孙家栋咽了咽口水,跟着人潮往食堂涌。 青砖砌的食堂里蒸汽腾腾,掌勺师傅正把酱红色的肉块往搪瓷盆里盛。 年轻人眼巴巴盯着案板上颤巍巍的肉块,捧着粗瓷碗的手都在发抖。孙家栋分到满满一勺肉汤泡饭,刚坐下扒拉两口,就听见食堂大门"咣当"一声被推开。 校长带着几个穿军装的人站在门口,学生们举着筷子愣住了。 原来那天是空军来学校特招飞行员,原本要等到开学后才公布的消息,碰巧被这锅临时加餐的红烧肉撞上了。 三十多个小伙子撂下碗就往前冲,孙家栋的搪瓷勺"当啷"掉在桌上,油点子溅到棉袄前襟也顾不上擦。 这事儿也真像老话说的"来得早不如赶得巧",要不是这顿意外加餐,孙家栋可能就按部就班毕业当技术员了。 体检表填到最后一栏时,他忽然想起小时候在辽宁复县,总爱抬头看天上轰隆隆飞过的日本飞机。现在新中国要建自己的空军,这不正是他做梦都盼着的事么? 选拔结果出来那天,哈尔滨飘着鹅毛大雪。 孙家栋攥着录取通知书在月台上来回踱步,火车头喷出的白汽模糊了送行同学的脸。 这个东北汉子没跟家里打招呼就去了北京,在空军预备校里天天练体能学理论,硬是把自己从文弱书生练成了飞行尖子。 1951年开春,他又被选去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深造,临走前才给老家寄了封报平安的信。 在莫斯科求学的日子比哈尔滨还冷,孙家栋裹着厚呢子大衣泡在图书馆查资料,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航空动力学公式。 有回为了搞明白涡轮喷气发动机原理,他连续三十多个小时没合眼,最后被同学架着胳膊送回宿舍。功夫不负有心人,毕业时他带着全优成绩和满脑子新技术回到祖国,正赶上国家要搞"两弹一星"。 1967年冬天,钱学森在国防科委办公室找到孙家栋,桌上摊着卫星设计图。 这位导弹专家盯着年轻人看了半晌,突然拍板让他负责"东方红一号"总体设计。 当时卫星研制刚起步,孙家栋带着团队从零开始摸索,光是解决太空极端温度问题就试验了上百次。有次做真空环境测试,他们连续五天吃住在实验室,困了就裹着军大衣在仪器旁边打个盹。 1970年4月24日,酒泉发射场腾起的烟云映红了戈壁滩。当《东方红》乐曲从太空传回地面时,指挥室里爆发出震天欢呼。 孙家栋蹲在观测仪器前抹眼泪,这个东北汉子想起二十年前那碗没吃完的红烧肉,突然觉得人生就像卫星轨道,看似偶然的转折里藏着必然的轨迹。 时间转眼到了2023年10月,已经94岁高龄的孙家栋坐着轮椅出现在央视《开讲啦》节目现场。 主持人撒贝宁蹲下身给他别麦克风,老爷子摆摆手说:"别把我当瓷器供着,搞航天的哪个不是摔打出来的。" 当大屏幕播放当年卫星发射的影像时,他指着画面里年轻的技术员们说:"这些娃娃现在都是白发老头喽,可天上的星星还年轻着呢。" 节目播出后没几天,海南文昌发射场成功发射遥感三十九号卫星。央视新闻的镜头扫过指挥大厅,有个年轻工程师的工作证背面贴着孙家栋的照片。 老爷子听说这事儿乐得直拍腿:"这帮小子尽搞些虚头巴脑的,有那功夫不如多算两组数据!"话虽这么说,家里人发现他最近总把老花镜擦了又擦,盯着手机里年轻人发来的工作照看得入神。 孙家栋这辈子,真应了那句"铁杵磨成绣花针"。 从红烧肉引出的从军路,到把中国卫星送上天的航天路,七十多年光阴都泡在图纸和数据堆里。 现在年轻人问他成功的诀窍,他总爱指着天上说:"哪有什么秘诀,不过是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就像卫星绕着地球转,转着转着就把事办成了。" 信息来源: 1.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共和国不会忘记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航天报国就是我的初心》(2020年9月23日) 2.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讲啦》栏目2023年10月14日节目实录 3. 新华社《我国成功发射遥感三十九号卫星》(2023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