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80年,国家以2400元的价格收购一名大三学生的画作。没曾想,不久之后,这幅

1980年,国家以2400元的价格收购一名大三学生的画作。没曾想,不久之后,这幅画竟然成了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宝。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一张脸,沟壑纵横,像黄土高原一样刻满沧桑,就这么静静地盯着每一个走近的人,这不只是一张脸,它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也在叩问着观者的灵魂。 画的名字,叫《父亲》,1980年,一个艺术探索热情高涨的年头,这幅画横空出世。 谁能想到,画出它的是个大三学生?更让人咂舌的是,国家竟然花了2400块——那会儿可是一笔巨款——把它收了。 这背后,到底有什么故事?这个年轻的艺术家,又是怎么和这片土地,和画里这张脸结下不解之缘的呢? 而画这幅画的,叫罗中立,当时他33岁,在四川美术学院读大三,算是个“高龄学生”了。 一身朴素的工装,配上一副略显笨拙的黑框眼镜,在一帮年轻同学里,活脱脱一个“老大哥”,这形象,跟人们印象里那种长发飘飘、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家,实在是对不上号。 而喜欢画画的这份热爱,最终把他送进了四川美术学院附中,不过,人生路哪能一帆风顺。 1968年附中毕业,他就响应号召,进了达县钢铁厂动力车间,当了检修工,一干就是十年。 那年月,“学工学农”是主流,厂里那些技术好、工资高的老师傅,成了罗中立眼里的“偶像”,他觉得,一个月能拿六七十块钱,再能挑起百十斤担子,那才叫本事,那样的生活简直美滋滋。 即使在工厂,罗中立美术功底还在,画画的心也从没冷过,画画,除了是精神寄托,也能补贴点家用。 到了1977年,罗中立和女友陈柏锦准备结婚,未来的丈母娘是个知识分子,不经意的一句话点醒了他:“赶紧去报名高考啊!” 就为这“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朴素念想,他奔波数十里路,总算搭上了高考报名的末班车,还真就考上了四川美术学院。 而罗中立骨子里,流淌着农民的血液,他从小在山野间长大,乡亲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深深印在他脑子里,这份纯粹又深沉的情感,让他毫不犹豫地把画笔对准了农民。 在一天傍晚,罗中立在家门口碰见一位挑粪的老人,那年头,农家肥是田里的宝贝,这位老人天天守在公厕旁,就为收集那点“精华”。 更让罗中立忘不了的是,一个寒风刺骨的冬天,他又看见这位老人蜷缩在墙角,为了那份微薄的收入,撑起一家人的生计,整夜不敢合眼。 这一幕,像电流一样击中了他,让他瞬间想起大巴山深处,那些同样在困苦中顽强挣扎的老人,他们正是靠着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撑起了一个个家。 而强烈的创作冲动涌上来,罗中立迅速掏出速写本,寥寥几笔就勾勒出脑海中的画面,这幅还在构思的作品,他当时取名《挑粪老人》。 为了更准地抓住记忆中的感动,挖出人物深层的精神,罗中立特地回了趟家乡,他仔细翻看当地老人留下的每一张照片,想从这些凝固的影像中,提炼出那个时代农民普遍的特质。 但他明白,这些被岁月雕刻、被风雨侵蚀的脸,不单单代表个人,更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农民真实、质朴生活的缩影。 在反复琢磨感受之后,画作的名字也悄悄变了,从具体的《挑粪老人》升华为更有普遍象征意义的《父亲》。 当这幅倾注了罗中立全部心血的《父亲》完成后,在全国青年美展上一亮相,便引起了巨大轰动。 画中老农的脸庞,是和脚下土地一样的深褐色,皱纹像田埂般纵横交错,他微微张开的嘴,露出几颗残缺的牙齿,干裂的嘴唇和稀疏的白发,无声地诉说着生活的艰辛。 而老人那双粗糙不堪、骨节凸显的大手,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粗陶碗,指甲缝里还看得见泥土,显然刚从地里回来。 罗中立用他精湛的写实技巧,忠实记录了他所处的时代,将自己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对生活最本真的热爱,毫无保留地倾注在画布上。 在作品随即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按当时媒体报道,国家为此拿出了2400元,而根据更细致的资料,中国美术馆直接支付给罗中立的收购价是400元。 对此,罗中立曾说:“能挂进国家馆里,比值多少钱更重。”他亲自把画背进美术馆,途中画框不小心磕了一下,馆里人挺紧张,他却淡然说:“这画不怕磕。” 而《美术》杂志将《父亲》作为封面刊发,在美术院校中激起千层浪,许多学生开始模仿他的风格,但很少有人敢像罗中立那样直接、甚至有些“粗粝”地展现真实。 有人画工地工人,有人画乡下孩童,但都显得相对克制和美化,《父亲》则像一双锐利的眼睛,直视着观众,仿佛在拷问:你敢不敢看一眼这不加修饰的真实?多年后,这幅画作估价已然过亿。 时光流逝,罗中立后来又创作了许多作品,甚至在重庆黄桷坪铸造了一座六米高的《父亲》青铜雕像,背对城市,面朝乡村,像在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但他再也没有重复画过《父亲》,他说:“这张脸不能重复,它已经足够沉重。” 信息来源:人民资讯——罗中立:被油画《父亲》改变的一生

评论列表

夏日西瓜冰
夏日西瓜冰 2
2025-05-11 09:45
某些人觉得初稿农民缺了点所谓的文化素养,指手画脚迫使画家加个圆珠笔导致这幅画有点不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