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97年,“豫剧大师”常香玉发现孙女“小香玉”表演的豫剧加入了武术和舞蹈,她斥

1997年,“豫剧大师”常香玉发现孙女“小香玉”表演的豫剧加入了武术和舞蹈,她斥责小香玉:“你完全违背了我的初衷!”

可小香玉却说:“时代变了,您那一套不吃香了,豫剧也得与时俱进。”

常香玉原名张秒玲,1923年出生于河南巩县,9岁随父学艺,后改名为常香玉,随义父姓。

12岁那年她已经势不可挡,成为戏班主演。15岁时,更是凭借《泗州城》名震开封,一时间意气风发,声名远扬。

成名后的常香玉并没有沉溺于名誉,不思进取,反而更加积极的学习曲艺,向前辈们虚心请教,并且融会贯通其他剧种的优势唱腔,加快了自己的成长。

1938年,为给处于水深火热的河南人民鼓舞士气,常香玉与王振南合作创新了第一部现代戏《打土地》,从而获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这奠定了常香玉在豫剧界不可动摇的大师地位。在此之后常香玉更是创作了《烤红》《花木兰》《朝阳沟》《红灯记》等经典曲目。

随着这些曲目的爆火,常香玉的社会地位不断上升,也让豫剧在上世纪不断扩大影响力,成为当时全中国人民最喜闻乐见的曲艺之一。

常香玉不仅在艺术上的造诣颇深,就连她的品格也让人十分折服。常香玉成名成角时期,中国的老百姓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1951年,抗美援朝进入白热化阶段,志愿军虽然士气高昂,但苦于装备落后、物资困乏,无法取得制空权,美军战斗机甚至嚣张得直接在志愿军头顶上扫射。

常香玉在广播里听到后一夜没合眼,一大早起来对丈夫说:“志愿军武器装备落后,才打得这么艰苦。干脆咱们捐一架飞机,你看中不中?”

陈宪章毫不含糊的说:“中,你说中咱就中!”

随后常香玉开始筹集善款,为志愿军购买飞机。

1952年,通过一年的巡演,常香玉筹足资金,为志愿军购买了一架米格14战斗机,并命名为“常香玉号”。

这件事影院深远,常香玉不仅其作品具有巨大传播力,“常香玉号”飞机更是把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推向了一个高峰。

一时间,全国上下无不声援志愿军,捐钱捐物,声援慰问,把“人民战争”体现的淋漓尽致。

常香玉的事业可谓一帆风顺,但感情也是一波三折。

1943年,20岁的常香玉在宝鸡演出时,经人介绍认识了“三青团”主任陈宪章。彼时陈宪章已经结过两次婚,而常香玉正被地痞点名到家里唱戏,晚上还要留宿。

常香玉不愿意,地痞便派很多人去闹事。最后常香玉直接摘下手上的一对金戒指吞了下去。送到医院,医生让她吃韭菜和蓖麻油,可她一心寻死。

直到陈宪章来了,常香玉才听劝。后来常香玉父亲知道了两人的事,想要把二人拆散。可常香玉却偷偷的跑回了宝鸡,对陈宪章说:

“第一,不做小老婆,第二,绝不嫁当官的,第三,不能嫌弃我是唱戏的,结了婚就得跟随我的事业。”

陈宪章爽快答应,为常香玉放弃了“三青团”主任的位置。从此专心给常香玉写剧本,夫唱妇随56年。

常香玉嫁给陈宪章时,他只有一个儿子陈金榜,常香玉对他视如己出。婚后,常香玉也先后为陈宪章生下三女一儿。

三个女儿长大后,都继承了常香玉的衣钵将豫剧发扬光大。但若说真正将豫剧发扬光大,才名凸显的,还要数她的继孙女“小香玉”。

小香玉原名陈百玲,是陈金榜与常香玉徒弟的女儿。虽然她并不是自己的亲孙女,但常香玉看中她的豫剧天赋,认为她是不可多得的好苗子。

之后,她决定收陈百玲为徒,为她取名“小香玉”。小小年纪的陈百玲欣然同意,从此,她就跟在常香玉身后学习豫剧。

在常香玉的悉心教导下,在1980年小香玉凭借《花木兰》终于一炮而红。成名后的小香玉不忘常香玉的教诲,将豫剧发扬光大。

1994年,小香玉拿出数十万元的积蓄创办中国首所希望艺术学校。这时的她谨遵常香玉的教诲,专心艺术,积极发展“常派豫剧”。

可渐渐的,小香玉变了。常香玉也发现了孙女小香玉的改变。自1997年开始,小香玉的豫剧中加入了舞蹈和武术等新鲜元素,“常派豫剧”变得不再纯正。

这让常香玉颇有微词,她斥责小香玉:“你现在所发扬的豫剧与“常派豫剧”差距越来越大,与我得初衷完全是背道而驰。”

可小香玉却不以为然的解释到:“时代变了,您那一套不吃香了,豫剧也得与时俱进。”

渐渐的,祖孙两人隔阂越来越深。两人各持己见互不退让,在加上此后多年小香玉都没有在台上表演过纯正的“常派豫剧”,常香玉勃然大怒,决定收回“小香玉”的名号。

她请来律师,拟定《关于撤销小香玉称号的决定》,她不希望孙女在利用小香玉这个艺名来争名夺利。

但尽管常香玉已经通过法律途径来收回了小香玉的名号,可小香玉仍在公共场合使用“小香玉”这一名号。

2004年,一代“豫剧大师”常香玉去世,直到临终前,她对小香玉都不能释怀。

祖孙两代人一个坚持更纯粹的“常派豫剧”,一个认为与时俱进才是长远之道。那么,大家认为呢?

评论列表

阿道尔夫
阿道尔夫 2
2025-05-12 06:41
都有道理,一个是不忘初心,一个是不忘创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