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5月12日下午3点,中美瑞士日内瓦联合声明正式发布——两国约定在48小时内将互相加征的关税从最高145%下调至10%。这下全世界都能松一口气了。这场持续一个月的贸易恶斗,为何突然峰回路转?对各国又有何启发? 刚刚过去的周末,中美经贸高层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谈,双方均表示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美国贸易代表杰米森·格里尔还说,“这是非常富有建设性的两天,中美分歧或许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这一个月以来,中美剑拔弩张,却在首次接触就取得实质性成功,还发表联合声明,这着实有些出人意料。和7年前相比,此次协议进展可谓神速,这正是中方敢于斗争、坚持斗争、善于斗争的结果。 自特朗普的“对等关税”出台以来,中国是第一个发起反制的国家,同时也是反制力度最大的国家。这个结果大大出乎特朗普意料,气急败坏之下,将对华关税加征至145%,中方则将税率调整至125%,并表示不再理会这种“数字游戏”。 但不理会不代表中方停止反制。如果说美国农民的利益,特朗普能假装看不见,那美国军工业的怒气冲天,特朗普绝对无法视而不见。去年12月,中方就宣布对镓、锗、锑、超硬材料、石墨等相关物项的出口管制。今年4月份,中方又宣布对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作为全球唯一具备完整稀土产业链的国家,中国控制着92%的稀土精炼产能。美国军工复合体首当其冲——F-35战机每架需417公斤稀土材料,“战斧”导弹的制导系统完全依赖中国供应的钕磁铁。五角大楼内部报告显示,现有库存仅够维持军工生产6个月。 那么,特朗普为什么要打关税战?他要达成一个什么目的?表面上看,是特朗普说的“让美国再次伟大”“让制造业回归美国”,但实质上是为填补联邦财政窟窿。当前美国国债规模已突破37万亿美元,年度财政赤字持续维持在万亿美元量级,贸易逆差也很大。因此,特朗普上任后首要目标就是要“搞钱”,不惜一切代价。 在特朗普看来,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美国有权利主导世界贸易,甚至随意更改规则,结果没想到全世界都反对,而且中方对等反制,完全是一副“奉陪到底”的架势。有了中方扛大旗,各国都开始对美国的“经济霸凌”说不。
而在美国国内,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也遭到反噬。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GDP萎缩0.3%,创2022年以来最差表现。西海岸港口冷清景象更具冲击力——往日繁忙的洛杉矶港,中国货船到港量居然“归零”,这还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首度发生此情况。 可以说,是中方的反制让美国感到足够痛,才是美方主动要求谈判、并迅速取得突破的根本原因。 最新消息,5月12日下午15点,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发布,双方商定两天之内,将彼此高额关税下调至10%。也就是说,中美将回到4月2日之前的起点上开始谈判,但这份“停火协议”有效期只有90天,接下来双方还将继续接触。 对于中方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胜利,也意味着中美关税战第一轮交锋结束,接下来将进入第二阶段——制定规则。而中方的经验,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一味妥协只会让霸凌者得寸进尺,反抗到底才能捍卫自身利益赢得尊重。
不过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2018年中美也曾达成“停战协议”,但三个月后战火重燃。今天的局面看似不同——中国反制手段更丰富,美国承受压力更直接,但核心矛盾并未消失。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这场博弈最直接的影响可能就在身边:从手机价格波动到出国留学政策,从工厂订单变化到股市涨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已用行动证明,面对强权霸凌,我们有智慧、有底气说“不”。 中方一再强调:“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这场关乎国运的较量,中方绝不会退让,也希望特朗普政府能拿出诚意、谨慎相待,珍惜中国的善意,切勿说一套做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