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9年,李世民试探性地问44岁的尉迟敬德:朕听说你想造反,是真的吗?尉迟敬德先是一愣,然后勃然大怒:对,我就是想谋反!
公元618年,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夺得帝位,开创大唐盛世。当时年仅二十三岁的李世民,乃是江湖浪子出身,不谙朝堂之事。倚仗之人,便是一众出生入死的心腹爱将。其中最得力者,当属尉迟敬德。
当年尉迟敬德曾于箭雨中救下李世民性命,又在李世民夺位战争中建立汗马功劳。李世民登基之初,尉迟敬德可谓功不可没。
然而好景不长,尉迟敬德渐生猖獗之气,仗势欺人。一次宴会上,他因一位将军座次排在自己前,竟当场毒打对方,行为骄纵。
李世民虽未当面责备,心知老友性情难移,此番作为实在过分。是以他设下一计,假意道:“朕闻卿欲谋反,是否属实?”
他本意是想给尉迟敬德一个教训,谁知尉迟敬德毫无顾忌地说:“正是!臣跟随陛下奋战多年,身负重伤,如今反被怀疑,岂能再忍!”说罢痛哭流涕,露出胸前的伤痕。
李世民见他伤痕累累,不忍再责备,轻声劝解道:“朕从未怀疑过卿,今日不过戏言一场,还望卿勿放在心上。”
尉迟敬德这才安心。李世民意识到,不该与老臣开这等玩笑,否则易伤及他们的心。此事过后,尉迟敬德反省自己的不当作为,对李世民也更加尊重忠心。而李世民对他的信任,亦比从前更甚。
可见李世民待人处事,并非心慈手软,而是处变不惊,善断善决。他深知要经营大唐江山,必须与群臣保持和睦相处。纵有怨言,也给予空间自省改过。正是这等宽厚仁慈之举,才使唐朝国势日趋鼎盛。
除尉迟敬德外,李世民用人唯贤。其中最著名者,当属魏征与房玄龄。
魏征出身寒门,却敢于当庭指责圣上过失。房玄龄则功勋卓著,受李世民委以重任。此君此相,均深得李世民信任。然而心细如李世民,对二人亦曾生出几分猜忌。
一次,有密告房玄龄谋反之人前来,房玄龄慎重其事,将之解送李世民处置。李世民立即斩杀告密者,并嘉许房玄龄之举。自此之后,李世民对房玄龄之信任更甚。足见明君知人善任,纵有疑虑,亦给予机会释除心结。
晚年之时,李世民曾担忧部分老臣对太子李治继位有异议。为试探众臣态度,他分别对魏征与梁师成说道:“朕欲传位于李治,卿可有其他想法?”二人闻言均坚决表示拥戴太子。见他们毫无异心,李世民这才放心托孤。
在李世民登基之初,局势其实并不稳定。李唐刚替隋灭陈,天下英雄并起,其中最具威胁的便是突厥的颉利可汗。公元619年,颉利率突厥大军五十万直指长安,一时间唐军不支,城池险遭围困。
此时在李世民麾下效力的,还有一员猛将侯君集。他见大唐河山岌岌可危,毅然请缨出战。
侯君集诈败退兵数十里,颉利不知有诈,一哄而上。两军汇合之时,唐军伏兵四起,大破突厥军。一战之间,突厥军队溃不成军。此役使得唐廷得以喘息,李世民亦称赞侯君集功勋卓著。
然而好景不长,几年之后,侯君集与李世民意见相左,终因谋反之罪被囚。性子直率的他对李世民毕恭毕敬:“臣当年得陛下重用,开拓疆土。如今一死,恳请陛下可怜我的家人。”
这等大逆不道之事,按照朝规国法,理应族诛灭亡。然李世民念其旧功,竟真的赦免了侯君集全家。足见明君必有仁厚之心,纵有过失,也给人留后路。
可见,李世民待人接物,决不轻言处死,更不滥施族诛之刑。正因如此,纵使江湖浪子出身,李世民亦能与文武群臣建立深厚信任,共同开创大唐盛世。
后人评说李世民:“德被宇宙,仁接四海,法焕三光,功冠古今。”实乃当之无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