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43年,军统截获日军电报密码,专家研究了好几天就是解不开,只能向华罗庚求助。

1943年,军统截获日军电报密码,专家研究了好几天就是解不开,只能向华罗庚求助。华罗庚仅用一晚便破解密码,挽救了昆明几十万人的性命。

当“滴滴—”声响起,就像把人拉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个依靠电报来往通信的年代。电报说简单些,就是经过特别编码的点与横,不同的组合方式代表着不同的字符。

如果各国皆只使用莫尔斯电码来编译信息的话,一旦拦截便是天下皆知,安全性实在太低。

因此,各方军队在使用莫尔斯电码的基础上,往往还会有一本自己的密码本,将字符含义与电码间的对应关系复杂化。

1943年,军统某工作站,电报员正坐在案前埋头记录着什么。他的脸有些涨红,难以言喻的兴奋在心头盘桓着。

他已经跟踪这信号很多天了,自上一次无意中捕获后,他便在等待信号的再一次出现。

因为根据前期工作,这一信号源极有可能属于日军某部,或与重大军事调动有关。

当“嘀嗒”声彻底停止,这名电报员的手已经有些颤抖了,这薄薄一页纸极有可能关乎千万人的性命,他已经等不及要交给上级了!

然而,光拦截电文只是第一关,后面的破译才是重头戏。在上级的指示下,这份电报的破译工作落到了俞大维身上——国民政府兵工署署长,大名鼎鼎的哈佛数学高材生。

在过去,电报的加密方式大多与数学规律有关,因此俞大维在此前的破译工作上几乎是无往不利。然而这一次他引以为傲的数学思维被打败了,他想了无数种编译方式都没能成功破解密码。

破译工作一筹莫展,时间却在一点一点流逝。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没人知道现在失去的每一秒会不会是最后一秒。

俞大维在自己的书房里着急地来回踱步,这可怎么办呢?有了!俞大维突然想起了自己的一位好友,一个同样爱国且在数学方面建树颇丰的好友——华罗庚。

华罗庚当时已经是光环加身,被视为世界级的数学家。因为他的突出才能,许多国家都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愿意高薪聘请他。

可华罗庚的心里始终有一个报国梦,他一口回绝了他国的邀请,自英国剑桥大学毕业后就选择在昆明西南联大执教,为我国培育更多数学人才。

俞大维忙于各项政务,鲜少找华罗庚闲谈。因此,在俞大维第一次上门时,华罗庚就猜出俞大维遇到难题了。华罗庚也不摆架子,直接开门见山问俞大维有何贵干。

“华老兄,你得帮帮小弟啊!这封电报我们已经收到好久了,可是这日本人的密码本又出新花样了,我们看来看去就是看不出名堂。”俞大维满脸苦涩地朝华罗庚说道。

华罗庚也不含糊,接过电报就看了起来。粗粗一眼,实在难说出个所以然来,所以他请俞大维先回去,一有消息就命人通报。送走了俞大维,华罗庚一头扎进了书房。

“不是这样……不对……不对……错了……”华罗庚折腾半宿,似乎摸到了一些机栝,可总有些部分对不上。华罗庚告诉自己,欲速则不达,心静下来才可能找出关键。

他把桌上的稿纸全部推到一边,又找来厚厚一沓纸,准备从头来过。他把每一个数字都写在稿纸上,将可能的推算方式也一一对照着看。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串看似杂乱的数字终于在华罗庚的排布下化成了清晰的文字——日本要空袭昆明。华罗庚一下从纸堆里站起身,窗外是刚刚升起的朝阳。

当华罗庚将破译出的信息交给俞大维后,俞大维大惊失色,立马上报。这封被破译的电报得到了国民政府的重视,下令在昆明提前部署。

因为提前得知了日军的轰炸计划,昆明方面一边疏散人群,一边组织针对性地防空工作,昆明满城几十万人性命得以保全。

这其实不是俞大维与华罗庚的第一次合作了。两人早年就有些往来,俞大维爱惜华罗庚的数学天赋,曾力邀华罗庚至政府工作。

然而华罗庚不涉政治,只愿为抗日救亡运动出力,婉拒了俞大维的邀请。但在1940年的夏天,华罗庚破例了。

那时俞大维正在领导改进几款迫击炮与山炮的测距系统,以期加强其山地作战的能力。俞大维希望华罗庚能用高等数学计算公式找出若干精确可靠的数据,作为研究工作的支撑。这一回,华罗庚出于民族大义没有拒绝,直接闭门20日,圆满完成了工作。

华罗庚说:“大哉,数学之为用。”他在华夏的大地上用学识开拓荒芜,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数学的奥义。

现在,许多人都说读书无用,说数学故弄玄虚,说买菜用不上几何矩阵。可作为基础学科,科学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它的身影,而我们的美好生活也离不开科学的发达。让我们向科学家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