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42年,弘一法师就预感自己大限将至,果然,等到四肢浮肿溃烂的时候,他便拒绝服

1942年,弘一法师就预感自己大限将至,果然,等到四肢浮肿溃烂的时候,他便拒绝服药,直面死亡。临终前,他将弟子叫到身边,再三叮嘱:“等会装进棺材的时候,记得在四个小角的位置放上小碗水。”弟子不理解,最后才明白他的深意,忍不住泪流满面。 敬请看官老爷留个“关注”,也可以发表您的精彩见解~ 1880年的天津,李家宅院飘着药香,银行家李世珍老了老了,反倒还有了个儿子,欣喜之下,期望自然也就高了许多。 可谁也没想到,这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公子哥,会在六十年后端着清水碗对世人说:"咸有咸滋味,淡有淡滋味。" 李叔同的童年像幅水墨画,浓墨重彩处是私塾先生戒尺下的《四书》,淡雅留白处是戏园子旦角的水袖。 26岁东渡日本,他带回的不只是油画颜料,还有西洋乐谱里跳动的音符,在浙江师范当音乐教员时,这个总把"下次请轻轻关门"挂在嘴边的先生,让丰子恺这些学生们懂得: 艺术不在琴键上,而在弯腰的弧度里。 1918年,39岁,正是一个男人成家立业,奋发向上的年龄,可是他却选择守着山间的枯木过生活。 成了弘一法师的李叔同,却只是淡淡一笑,说:我哪有什么起死回生的本事,只不过每天坚持浇水罢了。 这话听着简单,却像他后来吃的斋饭一样,表面上看就是白水煮萝卜,清淡无味,可细细咀嚼,竟然能品出山珍海味来。 这大概就是“禅”的味道吧,简单之中蕴含着大智慧,后来,抗日战争爆发了,那一年,弘一法师已经62岁了,他在泉州给弟子们讲经。 在佛堂里,他让人挂起一幅横幅,上面写着六个大字:“念佛不忘救国”。 这意思很明白,学佛的人也不能忘了国家,他自己呢,则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作了每日“过午不食”的修行。 他可能觉得,只有这样,才能为前线的将士们积攒更多的福气,才能为多灾多难的祖国祈福,每天,当太阳升到头顶,他就停止进食,只喝水。 这种苦行,他却怡然自得,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对和平的渴望。 虽然不能像年轻人一样扛枪上战场,但他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支撑着,有人笑他迂腐,不知战场上枪炮比木鱼管用。 可当温陵养老院的晨钟撞响时,那微弱的讲经声里,分明裹着金戈铁马的铮鸣。 1942年深秋,法师病重,妙莲法师看着他四肢溃烂却拒不服药,急得直念"我佛慈悲",这下有效。 因为弘一见状,真的开口了,只是说的,是什么:"病苦是皮囊的告解,何苦用药石强留"之类的话。 他早算好圆寂时辰,于是就有了开头他千叮咛万嘱咐的那事儿,这细致劲儿,倒像极了当年纠正学生关门的模样。 火光冲天那刻,世人方知法师认真了一辈子,1800颗舍利子在琉璃塔里闪光,当年课堂上的深鞠躬,化作如今佛堂前的四碗水,浇灭了世人对生死的执念。 关于祖籍的争论,在法师看来怕是个笑话,平湖人说他是江南才子,天津人道他是直隶名士,可弘一自己早把根须扎进众生心里。 就像那碗清水,管它产自钱塘江还是海河水,能映出明月便是好水,张爱玲在寺院围墙外低头合十,她拜的何止是得道高僧? 分明是那个会为咸菜咸淡较真的有趣灵魂,夏丏尊说得妙:李叔同演什么像什么,到最后连"死"都演得惊天动地——那四碗水,不就是他写给世界的最后一封情书? 如今泉州开元寺的玉兰树依旧年复一年开花,花瓣落在盛水的陶碗上,像极了法师圆寂那日的纸钱。 游人只知此处葬着高僧,却不知泥土里还埋着个老派文人的痴气:连告别都要计算蚂蚁的路径,连赴死都要讲究仪式的圆满。 这大概就是弘一法师的魔力——把修行过成日子,把日子过成艺术,当我们在博物馆对着他的书法作品惊叹时,可曾看见墨痕里未干的清水? 那里面,映着半个世纪前,一个穿旧短裤的老和尚,正踮着脚给陶碗添水。 主要信源:(台海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