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0年,46岁袁崇焕被凌迟处死,挨了3543刀。直到皮肉已尽,袁崇焕依旧哀嚎不断,过了半天才咽气。可没成想,当天夜里,袁崇焕的首级竟凭空消失,直到150年后,才揭开真相! 北京菜市口刑场阴云密布,四十六岁的蓟辽督师袁崇焕被绑在木桩上。 刽子手手里的柳叶刀寒光闪烁,这场凌迟持续了整整三天。围观的京城百姓攥着碎银买刽子手割下的肉片,叫骂声盖过了受刑者的哀嚎。 直到第三日午时三刻,刑场上只剩挂着碎肉的白骨架子,监刑官才示意停刀。 这场惨剧的伏笔早在五年前就已埋下,天启六年正月,山海关外飘着鹅毛大雪,袁崇焕带着两广口音的嗓门震得宁远城墙上的积雪簌簌下落。 他亲自操炮轰击后金军营,努尔哈赤在此战中身负重伤,半年后便撒手人寰。捷报传到京城,朝廷当即擢升他为兵部尚书。 崇祯元年七月,新帝在平台召见袁崇焕。 这位二十出头的天子急不可耐地追问平辽方略,袁崇焕伸出三根手指夸下海口:"五年之内,辽东可定"。 工科给事中许誉卿事后询问具体方略,袁崇焕却苦笑:"不过是宽慰圣心罢了"。这话传到皇帝耳中,君臣嫌隙的种子就此种下。 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亲率八旗主力绕过山海关,从蒙古喀喇沁部的地界破关而入。遵化城守将开城投降,八旗铁骑如入无人之境,七日便推进到通州。 袁崇焕闻讯率九千关宁铁骑昼夜疾驰,在广渠门外与八旗军血战竟日。但京城九门紧闭,守城官兵用箭雨阻止关宁军入城休整。 此时京城流言四起,茶馆酒肆里流传着"袁蛮子引狼入室"的传闻。东厂番子抓了几个嚼舌根的书生,却在刑讯逼供下得到更离奇的口供。 这些读书人声称在城头望见袁督师与八旗将领把酒言欢,绘声绘色地描述袁军阵前倒戈的场景。这些谣言随着八旗军掳掠京郊的暴行愈演愈烈,恐惧的百姓需要找个发泄口。 十二月初一,崇祯帝在平台召见袁崇焕。 当锦衣卫将尚方宝剑和蟒袍收缴时,袁崇焕盯着御案上的青玉镇纸出神——那是他三年前陛见时进献的贺礼。 诏狱的地牢阴冷刺骨,狱卒每日送来馊饭时都要阴阳怪气:"袁大人何时带我们去关外吃羊肉啊?" 刑部大牢的墙壁上,至今留着成基命用指甲刻下的"完我"二字。这位内阁大学士曾在平台召对时力保袁崇焕,如今自身难保。 三法司会审定谳时,给事中钱元慤当庭抛出十二大罪状,最致命的是"市米资敌"——袁崇焕曾将锦州军粮卖给遭灾的蒙古部落,这些粮食最终流入了八旗军营。 行刑当日,前门大街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 刽子手赵老六祖传的手艺派上用场,他特意用草药水浸泡刀具以防感染。 第一刀落在左胸时,袁崇焕突然瞪大眼睛嘶吼:"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这声呐喊被百姓的唾骂声淹没,直到第三百刀时才气绝。 当夜子时,佘明德摸黑翻进刑部停尸房。这个广东顺德汉子跟着督师从岭南到辽东,此刻用包袱皮裹住血肉模糊的头颅,在城墙根下挖了个浅坑。 月光照在残缺不全的面容上,他想起天启六年在宁远城头,督师中箭后仍挥旗不退的场景。 此后十七年间,佘明德守着这片野草丛生的土丘。 每逢清明寒食,总有自称关宁旧部的人影在夜色中焚纸。直到顺治四年深秋,卧病在床的佘明德将儿子叫到跟前:"墓碑暂且不立,棺木要朝东北方向"。 他至死不敢泄露墓主身份,这个秘密在佘家传了四代人。 乾隆四十七年,国史馆修纂《明史》的翰林们在尘封的档案里发现崇祯年间奏折。某份题本上留着朱批:"袁崇焕通虏谋反,罪不容诛"。 但粘在后面的八百里加急却显示,当年皇太极亲笔书信称"南朝若去袁督师,朕与诸贝勒当以千金相谢"。 真相大白之日,京西广东义园里立起新碑,香火缭绕中依稀可见"大明兵部尚书"的字样。 信息来源:《桃染默痕》2023.11.28期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