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35年初,红军被几十万国民党军堵在赤水河边,敌人要在这里把他们一网打尽,毛泽

1935年初,红军被几十万国民党军堵在赤水河边,敌人要在这里把他们一网打尽,毛泽东站在地图前,盯着眼前的几条山路,没多说一句话。

几分钟后,他指了指地图上一条南下的山道:“往回走,调头打回去!”这不是疯了么?这可是刚刚逃出来的方向,全军一片哗然。

但几天后,红军不仅杀了个回马枪,还成功甩掉了敌人,打了个漂亮仗。这,就是四渡赤水的开始。

那时候,红军人少枪少,全靠双脚走,全靠人心撑,中央红军主力不到三万人,对面却有蒋介石调来的四十万大军,把整个川滇黔地区围了个水泄不通。

蒋介石亲自坐镇重庆,一口咬定:“这次要把红军葬送在赤水河边!”毛泽东刚刚在遵义会议上重新被推到前线指挥,但很多红军将领对他心里还没底。林彪那时就私下说过:“毛主席的打法太绕,不一定能行。”

红军一开始从扎西往北突围,打算穿过川南往泸州方向出击。敌人早有准备,布下重兵堵截。

就在敌人以为红军进退两难的时候,毛泽东突然下令:调头,渡赤水河,南下打回去。

第一次渡赤水,红军突袭敌人空虚地带,避实就虚,出其不意。这一招打得敌人完全懵了。

渡河后,红军并没停下,又开始调头向西,准备第二次渡河,这时候,蒋介石以为红军是想回贵州老路,于是命令滇军和川军往贵州赶。

毛泽东正中下怀,趁敌人调动之际再次北渡赤水,这就是第二次渡河,红军像个幽灵一样,在敌军眼皮底下转圈,敌人却连影子都摸不到。

三渡赤水时最惊险,当时红军主力已经吸引了大量敌军追击,蒋介石命令川南和云南的部队围堵,而贵州方面也已布防。

红军如果再拖下去,真可能陷入包围,毛泽东决定再次南下,但不能硬闯,要靠智取,他命红九军团向川南方向制造声势,佯装主力继续北上,引敌兵前往泸州。

而主力则趁夜悄悄南移,奔乌江而去,几天之后,等敌人反应过来时,红军已经在乌江边上扎了营。

四渡赤水,是最关键的一步。这时候敌人判断红军可能向东出贵州,于是重兵集结在贵阳,毛泽东却再次出其不意,回师西渡赤水,杀了个回马枪。

敌人调兵南援,贵阳一度空虚,蒋介石吓得连夜下令将驻防贵阳的师调回来保城,结果红军虚晃一枪,成功吸引敌军远离大路,自己则趁乱西进,向金沙江方向突围。

整个战役从1月到3月,红军四次往返赤水河,把四十万敌军耍得团团转,每一次调头,都冒着巨大风险,每一次转移,都考验着指挥的判断力。

尤其是第三次调头南下时,一旦佯攻失败,主力暴露,整个红军就可能被吃掉,毛泽东没有把赌注压在一个点上,而是不断用真假结合的方式,打乱敌人的判断,红军打仗,不是靠硬拼,是靠脑子。

战场上转得飞快,战场外毛泽东也在改变红军的指挥方式,遵义会议后,虽然毛泽东进入核心指挥圈,但很多人对他还不服气。

像林彪、聂荣臻等年轻指挥员,还是更信苏联留学回来的那一套,毛泽东说打运动战,他们就觉得那是瞎跑。

直到四渡赤水,才让他们彻底服了,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作战计划,亲自审定各路行军路线,还常常深入前线察看敌情。

一次打完仗,他回营地时衣服都湿透了,副官递上干衣服,他笑着说:“没事,打胜仗,就不怕着凉。”

指挥系统也在变,之前红军搞的是“集体领导”,每个决策都得集体讨论通过,这在战场上非常拖时间,有时候敌人都打过来了,会议还在讨论打还是不打。

毛泽东提出由少数人决策,周恩来和王稼祥支持他,三人军事小组就这样成立了,他们三个人说了算,反应速度快了很多。

一次战斗打得紧张时,毛泽东当场拍板:“不打了,撤!”一撤就让红军避开了川军的火力集中,后面才能反攻。

除了打仗,毛泽东还特别重视士气,在行军途中,他会抽时间跟士兵聊天,问吃得怎么样,鞋磨破没。

有一次红军攻下娄山关,士兵们站在山头高喊口号:“毛委员指挥得好!”毛泽东听了,摆摆手说:“不是我,是你们打得好。”但大家心里都明白,要不是他调头转得快,哪还有命站在这喊口号。

当年打鼓新场那一仗也很典型,林彪主张强攻碉堡,毛泽东说:“强攻必败。”林彪不服,周恩来支持毛泽东,最终取消了进攻计划。

结果几天后,敌人果然设伏在那里,一旦红军去了就是个圈套,这种事发生多了,原先质疑毛泽东的人,开始悄悄改变了态度。

战役结束后,红军顺利渡过金沙江,彻底甩开了敌人,进入云南,后来顺利北上陕甘。

蒋介石气得拍桌子,说:“这不是军队,这是狐狸精!”四渡赤水没有打什么大决战,却打得步步精妙,打得对手完全跟不上节奏,毛泽东那句“用兵之道,贵在出其不意”,不是说着玩的。

从那以后,再没人说毛泽东只是“纸上谈兵”,一位老红军后来回忆说:“过去觉得他是个文人,不懂打仗。现在看,他是个真懂打仗的。”

参考资料: 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