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年,光绪和妻子隆裕新婚夜,慈禧命4个嬷嬷在喜帐后听房。整夜无动静,正要离去,突然听到隆裕大喊:“我该怎么向老佛爷交代!”随后,19岁的光绪嚎啕大哭起来。
隆裕,一名出生在清朝同治年间的普通女子,原名叶赫那拉·静芬,幼年时人称“喜子”。
她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桂祥为慈禧太后的亲弟弟,担任副都统一职。
静芬从小性格温顺内敛,喜静不喜俗,以诗书自娱,她有一双清秀的杏眼,乌黑的秀发, 为人十分温柔,举止大方得体,父母和哥哥都非常疼爱她。
1880年,年仅21岁的静芬被太会点名,要她入宫成为光绪帝的皇后。
原来,太后早就在静芬还是襁褓中的时候,就对桂祥吩咐过:“你家的喜子,日后不要嫁给外人,我有用处,”眼下,太后终于说到做到了。
静芬入宫的那一刻,她望着宫墙上的金黄色琉璃瓦,心中五味杂陈,她明白,这段婚姻完全是出于太后的政权势考量,自己根本无法选择。
但她终究无法违抗皇命,只能順从安排,成为这场联姻中的牺牲品。
不久,静芬被封为隆裕皇后,隆裕是个温柔恬静的女子,她并不爱穿华丽的衣裳,每日只着简单的旗袍与裙子。
平日里她喜欢在宫殿翠竹环绕的小园中独自散步,吟咏诗词,享受难得的独处时光,宫中其他嫔妃喜好聚会赌钱,她却极少参加,她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也不爱与人争宠求荣。
1889年正月,隆裕与光绪大婚,婚礼前一天晚上,却发生了不祥之兆,太和门被大火烧毁。
太和门是皇帝赴婚时必经的门户,它的损坏被视为婚事凶险的预警,但太后坚持婚事不能延期,于是匆匆搭建了一个假太和门,就为保证第二天的大婚仪式顺利举行。
洞房当晚,隆裕等待新郎的到来,只见19岁的皇帝踱来踱去,神色烦躁,原来,太后派了四个嬷嬷偷听洞房,这使得皇帝感到羞耻。
隆裕意识到太后是故意为难皇帝,自己也沦为这场博弈的牺牲品。
她不禁叹息一声:“这就是你们家的德行啊......” 皇帝听后,泪水夺眶而出,哭着说:“我视你如姐姐,如今这般境地,我实在难处......”说罢夺门而出,不与隆裕过夜。
次日,嬷嬷将隆裕的话传给了太后,太后大怒,认为皇后没有辅佐皇上的能力,反而激怒了皇上,从此太后对皇后的信任荡然无存,对她冷落有加。
此后,皇后在宫中过着小心翼翼的生活,她唯唯诺诺,深居简出,也很少去见皇帝,皇帝不爱她,其他妃嫔也嫉妒她的皇后之位。
作为皇后的隆裕处处受冷落,日子难熬,偶尔皇帝心血来潮会召她,也只是过过场子,从不真心交流。
皇帝比较宠爱的妃子是珍妃,她打扮时髦,交际手腕高明,珍妃经常抓住机会向皇帝进谗言,诋毁皇后的短处。
隆裕看在眼里,却因为性格软弱而不敢说什么,她被迫忍气吞声,但内心苦闷之极。
1894年,太后得知珍妃卖官封爵,大怒之下将她衣衫褴褛,当众杖责,皇帝见状劝太后少杖几下,却被怒斥不作为、无能,从此慈太后更看不起她这个庸碌的皇后。
1900年八国联军来袭,太后带着皇帝逃到西安避难,临行前,她派人将珍妃赐死,免得她泄露朝政机密。
皇帝得知珍妃被杀,伤心欲绝,他整日拿着珍妃的旧物怀念不已,丝毫不顾皇后的感受。
皇后眼见丈夫对自己冷淡,对旧爱念念不忘,心中郁结难平,她试图趁西安避难之机与皇帝增进感情,但皇帝根本不想见她。
一次,隆裕前去探望皇帝,竟遭皇帝当众痛斥,并将她的宝贵发簪摔碎,皇帝伤心欲绝。
从此,两人开始长达十年的分居生活,皇帝退居别宫,皇帝则继续思念珍妃,怨恨皇后。
隆裕身为皇后,却始终没有得到过丈夫真心的爱护,她的心灵就像西安城外的黄沙一般空虚且荒凉。
1908年,皇帝在南海瀛台去世,紧接着她的姑姑也离开了人世,隆裕终于熬到太后驾崩的那一天。
隆裕以皇太后的身份摄政几年,见证了清朝的灭亡,1913年,病弱的她在紫禁城内去世。
回望一生,隆裕是个失败的皇后,也是一个不幸的女人,她被迫接受一段没有爱情的政治婚姻,成为朝堂上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她渴望被丈夫爱护,却从未得到过丈夫的宠幸,她想要获得婆婆的认可,却始终在婆婆心中地位低下。
她不爱争斗,只想静静生活,最终却被这漩涡般的宫廷生活折磨至死。
同时,隆裕也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她成为皇后只是因为出身名门,并非自己的意愿。
她被迫扮演“贤良淑德”的角色,但却得不到丈夫的欣赏,她无权选择自己的生活,只能任人摆布,最终葬送在这残酷的宫廷中。
隆裕皇后的人生轨迹,折射出了古代后宫妇女的悲哀,她们似乎生活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中,享尽荣华富贵,但内心却枯竭虚空。
她们被剥夺了作主自己人生的权利,沦为权力的牺牲品和交易品,这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一大悲剧。
同时,也应看到,隆裕皇后在困境中仍表现出了优雅淑德的风度,她不与人争斗,保全了自我。
她用诗书自娱,颇有生活智慧,隆裕的一生虽然不幸,但她殉道般的命运,也在另一方面反映了,当时妇女的高尚素质和节操。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