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岁男孩吃了继母几颗瓜子便遭到父亲毒打,此后更是被打了几年,14岁时男孩逃跑,老父亲费了很大劲才找到失联多年的儿子,想让他养老,结果儿子冷冰冰地说“你的死活跟我没关系”,老父亲瞬崩溃…… 2023年深秋的某个下午,北京某心理咨询室的单向玻璃后,34岁的吴明(化名)正在接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心理评估。 当治疗师播放儿童哭泣的音频时,他突然蜷缩成胎儿姿势,反复呢喃:"别打了,我再也不敢了......" 这一幕,将时间拉回到二十年前那个被暴力笼罩的童年。 1999年,吴明出生在河北农村,3岁时父母离婚,他被判给父亲吴建军(化名),却因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实际由爷爷奶奶抚养。 2010年,父亲突然返乡,带回一个浓妆艳抹的女人——他的新任妻子周芳(化名)。 "我当时以为爸爸终于要给我一个完整的家了。"吴明在节目录制中回忆,"直到我偷吃了继母藏的瓜子。" 那天放学后,饥肠辘辘的他看到桌上散落的瓜子,刚捡起几颗,就被继母发现。 周芳冲进厨房抄起竹板,边打边骂:"小畜生,敢偷我的东西!" 父亲闻声赶来,非但没有阻拦,反而夺过竹板继续抽打,直到邻居报警才停手。 医院诊断显示,吴明全身软组织挫伤,右小臂骨裂。 这只是噩梦的开始,此后三年,吴明成了家中的"出气筒"。 父亲和继母以"管教"为名,用皮带、擀面杖甚至烧红的火钳施暴。 有次学校布置《我的爸爸》作文,吴明写道:"爸爸的手像铁钳,能把我拎起来打。" 父亲看到后,将他绑在院子里暴晒三小时,导致中暑昏迷。 2013年8月,14岁的吴明趁夜逃离。身无分文的他扒上运煤火车,辗转来到山西煤矿当童工。 在暗无天日的矿井里,他用煤块在墙上刻下:"终有一天,我要让他们付出代价。"2 018年,吴明在好心人的资助下完成高中学业,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2023年春节,吴明接到村委会电话:"你爸快不行了,想见你最后一面。" 在县医院的病房里,形容枯槁的吴建军抓住儿子的手:"我错了,你原谅爸爸吧。" 但当吴明要求父亲向媒体公开道歉时,老人突然翻脸:"我养你这么大,你就这样报答我?" 这场荒诞的"和解"被电视台制成节目播出,镜头前,吴明逐条列举父亲的暴行,而吴建军始终回避眼神:"小孩子家家的,打几下能有多疼?" 继母周芳则在一旁抹泪:"我们当时年轻,不懂教育方法。" 面对全国观众,吴明撕碎准备好的原谅书:"你们毁了我的童年,就别想霸占我的余生。" 这起事件的核心矛盾,在于赡养义务与家庭暴力的对冲。 根据《民法典》第1067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义务,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9条明确: "赡养人不得以放弃继承权或者其他理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赡养人不履行赡养义务,老年人有要求赡养人付给赡养费的权利。" 然而,当父母存在严重虐待行为时,子女是否可免除义务? 司法实践中,法院对此类案件的处理极为谨慎,2019年济南"恶婆婆案"中,儿媳因长期遭受虐待,法院判决其无需承担赡养义务。 主审法官指出:"孝道不能成为施暴者的护身符。" 本案中,吴明若能提供充分的虐待证据(如医疗记录、证人证言),可依据《民法典》第1042条"禁止家庭暴力"和《刑法》第260条虐待罪,主张减轻或免除赡养义务。 值得注意的是,继母周芳的法律地位较为特殊,根据《民法典》第1072条,继父母与继子女形成扶养关系需满足共同生活、承担抚养费等条件。 本案中,周芳对吴明无扶养行为,且存在虐待,因此吴明对其无法律赡养义务。 事件的深层启示,在于传统孝道与现代法治的冲突,当吴建军在节目中高喊"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时,他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孝道的前提是父母履行抚养义务。 正如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言:"亲子关系是双向的权利义务,而非单方面的道德绑架。" 值得欣慰的是,制度的篱笆正在扎紧。 2021年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要求家长"合理运用批评教育等方式",2023年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将"精神虐待"纳入保护范畴。 天津某法院法官建议:"对于类似案件,可引入'赡养义务暂缓执行'机制,待施虐者完成心理矫治后再行评估。" 在心理咨询室的最后一次面谈中,吴明望着窗外的梧桐叶说:"我不再恨他们了,但也不会原谅。" 他正在撰写一本自传,书名暂定为《灰烬中生长》。 或许,当社会真正理解"伤害无法用血缘抵消"时,像吴明这样的故事,才会成为历史的尘埃。 而我们终将明白,真正的文明,不在于要求受害者宽恕,而在于建立不让伤害发生的制度。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章为真实事件整理评述,无不良引导,文中均使用化名) 创作来源: 江西卫视,《金牌调解》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