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51年,司马懿病逝,司马昭对哥哥司马师说:既然父亲已经去世了,我们去后院杀了柏夫人母子,为母亲报仇雪恨!”司马师吓得抱住弟弟大叫:“你忘了父亲临终的嘱托吗?我们不能如此不孝啊!” 公元231年,司马府后宅,月光洒在青石板路上。张春华,司马懿的正妻,河内张氏的骄傲,端坐在正厅,面前的饭菜早已凉透。她一言不发,鬓边的蔽髻微微颤动,眼中却燃着倔强的火光。 几天前,她发现丈夫司马懿彻夜流连于东跨院的柏夫人居所,连她的生辰宴都忘了。这对张春华来说,不仅是夫妻情分的羞辱,更是她作为正室尊严的践踏。 “母亲,您这是何苦?”年少的司马师跪在母亲身旁,急得满头大汗。弟弟司马昭站在一旁,攥紧拳头,咬牙切齿:“父亲宠那柏氏,忘了我们!” 张春华却只是淡淡一笑,声音低沉却坚定:“我张春华,宁可饿死,也不愿低头。” 这场绝食,震动了整个司马府。司马师和司马昭也加入了母亲的抗争,兄弟俩放下碗筷,陪着母亲滴水不进。 消息传到司马懿耳中,他正在书房与幕僚商议篡魏大计,闻言眉头紧锁。他知道,张春华不是普通的妇人。 她是河内张氏的女儿,陪他从布衣到曹魏重臣,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她都见过,这点后宅的风波,她怎会轻易妥协? 最终,司马懿妥协了。他亲自走进正厅,扶起形容憔悴的张春华,承诺不再冷落她。柏夫人虽未被逐出府门,但从此低调了许多,张春华的地位也暂时稳固。 然而,这场风波在司马昭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对柏夫人母子的恨意,如野草般悄然生长。 251年,司马懿病重,卧榻不起。洛阳城外,秋风萧瑟,司马府内却是一片肃杀。司马懿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曹魏的权谋棋局已到关键时刻。 于是他召来司马师和司马昭,声音虚弱却掷地有声:“汝兄弟当友爱相扶,切勿内耗。柏氏母子,亦我血脉,尔等不可轻动。” 司马昭低头不语,手中的玉佩被他捏得咯吱作响。他想起母亲张春华这些年的隐忍,想起她独自在灯下缝补衣衫的背影,想起她因父亲的冷落而暗自垂泪的夜晚。 柏夫人,那个梳着飞天紒、笑靥如花的女人,凭什么占据父亲的宠爱?凭什么她的儿子司马伦能与他们平起平坐? 司马师却比弟弟冷静。他深知父亲的话不仅关乎家事,更藏着政治深意。司马懿一生权谋,深谙平衡之道。 柏夫人之子司马伦虽是庶出,却因父亲宠爱获得了开府资格,若贸然除掉,恐引发宗族分裂,甚至动摇司马氏在曹魏的根基。 司马师拍拍弟弟的肩,低声道:“父亲的遗愿,是要我们保全大局。你我兄弟,怎能因私怨误了天下?” 那一夜,司马昭终究没拔出佩剑。他站在后院,望着柏夫人居所的灯火,胸中的怒火被哥哥的劝说和父亲的遗言压下。他转身离开,步伐沉重,仿佛踩碎了心底的某些坚持。
然而,历史的车轮从不停歇。几年后,司马师病逝,司马昭接掌大权。他本有机会对柏夫人母子下手,但每每想起父亲的嘱托和哥哥的叮咛,他选择了隐忍。 柏夫人母子得以保全,司马伦后来更成为“八王之乱”的关键人物。这是否是司马昭的失误?或许,连他自己也未曾料到,这颗当年的“种子”会在日后长成吞噬家族的荆棘。 回望这段往事,司马昭的怒火、司马师的冷静、张春华的抗争、司马懿的遗言,交织成一幅魏晋权谋家族的画卷。 表面看,这是一场后宅的恩怨纠葛,实则折射出魏晋士族社会的核心矛盾——嫡庶之争与家族团结的博弈。 张春华用绝食捍卫了正室的尊严,却也暴露了司马氏内部的裂痕;司马懿的遗言看似为保全庶子,实则是为了家族的长远稳定;司马昭的隐忍,既是对父亲遗愿的遵从,也为日后的乱局埋下伏笔。 这幕历史,像一面镜子,照出人性的复杂与权力的无常。司马昭最终选择了大局为重,但他心中的那份不甘,或许从未消散。正如他曾对亲信叹道:“母亲的泪,父亲的命,我如何能忘?可这天下,又岂容我只为一人报仇?” 参考:《晋书·卷三十一·列传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