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51年,在便衣公安的观察下,山西省运城县运城镇卫家岗一号院内,一个妇人每天都

1951年,在便衣公安的观察下,山西省运城县运城镇卫家岗一号院内,一个妇人每天都端着一个尿盆出门倒尿,值得注意的是,每次尿盆里的尿,量都一样。 山西运城的初秋,天还没亮,街道上就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声。卫家岗一号院对面的小店铺里,一个看似在打扫卫生的中年人停下了手中的动作,悄悄望向院子的方向。果然,和往常一样,拉面馆老板娘端着一个灰色搪瓷尿盆走出了院门。 这个身影,便衣公安已经观察了整整一个月。每天清晨,这个妇人都会准时出现,端着尿盆往巷子深处走去。奇怪的是,尿盆里的液体总是八分满,从未有过多有过少。一个普通人的排泄量怎么可能如此精准?这个反常的现象引起了专案组的高度重视。 这个案子要从两年前说起。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全国各地都在清查战争时期的罪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刘胡兰烈士案的后续调查。这位年仅十五岁的女英雄,她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她的事迹早已传遍全国。毛主席亲笔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八个字化作了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 1950年,山西省公安厅接到上级指示,要求对刘胡兰案的三名主犯展开全面追捕。通过细致的走访调查,专案组很快就查明了三个主犯的身份:国民党一营副营长侯雨寅、一营机枪连连长徐得胜,以及一营机枪连指导员张全宝。 追捕的过程并不顺利。战后这三人就像人间蒸发一般,了无音讯。直到一起普通的盗窃案,意外打开了突破口。一名商人报案称货物失窃,循线追查,专案组发现了被裁成等长布条的赃物。这些布条的规格过于统一,显然另有用途。经过突审,侯雨寅终于暴露了他的真实身份。原来他不仅参与了刘胡兰案,还在逃亡期间策划武装叛乱,这些布条就是用来犒赏党羽的。 随后,第二名主犯徐得胜也落入法网。但是最后一名主犯张全宝的下落,却始终是个谜。侯雨寅和徐得胜都称他已经战死,然而专案组并不相信这个说法。正在调查陷入僵局时,两名退伍老兵带来了重要线索:张全宝并未死去,他曾在太原出现过。 专案组立即展开行动。通过多方打探,终于确认张全宝化名陈宝全,在太原跟人学习拉面手艺。然而当专案组赶到太原时,张全宝已经带着妻子逃往他处。但是这一次,他的行踪再也瞒不过专案组的眼睛。在运城这个小城里,一家普普通通的拉面馆,一个看似寻常的尿盆,却暴露了他最后的藏身之所。 卫家岗一号院的清晨,便衣公安继续着他们的监视。这个装满秘密的尿盆,终将揭开一段尘封的往事,为英雄昭雪,为正义作证。 专案组很快在拉面馆附近安排了多名便衣公安。他们分别以顾客、小贩、清洁工等不同身份出现在街道上。一位便衣装扮成了常客,每天都会去拉面馆吃上一碗面,细心观察着店内的一举一动。 拉面馆的生意并不算好,每天也就是早晚两顿能见些客人。店里只有老板娘一人在忙活,和其他面馆不同的是,这家店从不让客人进里间。即便是打包要面条,老板娘也总是把客人挡在外面。更令人生疑的是,这个面馆的后厨总能听到细微的响动,但就是不见有人走动。 便衣们注意到,老板娘每天都会按时出门采买,购买的食材量却明显超出了一个人的需求。她总是买两份早点,带回去后很快就能听见碗筷的响声。到了夜里,那个神秘的尿盆就会准时出现。专案组分析,屋里必定藏着一个人,而这个人极可能就是张全宝。 为了进一步确认嫌疑,专案组安排了一名女便衣假扮成串门的邻居。这位便衣三番五次想要进入里屋帮忙,都被老板娘以各种理由婉拒。有一次,她无意中提到太原的拉面,老板娘的表情明显变得紧张,匆忙转移了话题。这些反常的举动更加坚定了专案组的判断。 专案组在拉面馆周围秘密布控,记录下了屋内的各种生活痕迹。除了定时的脚步声,还能听到压低的说话声。夜深人静时,偶尔能看见后窗有人影晃动,显然屋内的人在监视着外面的动静。 经过周密准备,专案组选择了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展开收网行动。当时正值深秋,夜里起了大雾,能见度很低。专案组先是切断了院子周围的所有退路,然后分成多个小组,悄悄包围了拉面馆。 行动组的人员从前后两个方向同时突入。当他们破门而入时,看到的是一个布置简陋的里间。床板下露出一个人影,正是消失多时的张全宝。在铁证面前,这个逃亡多年的要犯终于落网。 至此,刘胡兰案的三名主犯全部伏法。那个每天准时出现的尿盆,成为了破案的关键线索。它见证了一段隐藏多年的罪行终于得到惩处,也见证了革命英烈刘胡兰得到了迟来的正义。 这个案件的侦破过程,展现了公安干警们高超的专业素养。他们善于从群众生活中发现蛛丝马迹,以惊人的耐心和敏锐的洞察力,最终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一个普通的尿盆,一个平凡的拉面馆,却凝聚着公安干警们的智慧和汗水,也印证了那句古语: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刘胡兰烈士用年轻的生命捍卫了革命理想,而这些默默无闻的公安干警们,则用执着的信念守护了人民的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