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77年9月,唐闻生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从此她远离了工作多年的外交系统。

1977年9月,唐闻生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从此她远离了工作多年的外交系统。几年以后,她被分配到中国日报社工作,此后又在铁道部长期任职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悄然改变着中国女性的命运。 那些被封建礼教束缚千百年的身影开始挺直腰杆,越来越多受过教育的女性在各行各业绽放光彩。 特别是在国际交往的舞台上,一群聪慧干练的女外交官用她们特有的细腻与坚韧,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书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在这些载入史册的身影中,有位生于纽约长在异国却扎根祖国的传奇女性,她的故事要从太平洋彼岸说起。 纽约布鲁克林区飘着咖啡香的小街上,1943年深秋的寒风裹着婴儿啼哭。 唐明照抱着襁褓中的女儿站在窗前,这位日后新中国首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外交官当时正为华侨报社奔忙。 小女孩跟着父母辗转于唐人街和曼哈顿,在英语与粤语交织的环境中渐渐长大。 谁也想不到,这个在纽约公立学校学会拼写第一个英文单词的小姑娘,二十年后会成为中美建交的亲历者。 1950年春天,七岁的唐闻生跟着家人登上回国的轮船。 当黄浦江的汽笛声穿透晨雾,小姑娘趴在甲板栏杆上,望着外滩那些陌生又亲切的尖顶建筑。 起初她连筷子都用不利索,在北平新家的四合院里,却能听见她脆生生的京片子与邻居孩童嬉戏。 这种与生俱来的适应力,在她考取北京外国语学院那年展现得淋漓尽致。 全校英语演讲比赛冠军的奖状上,赫然写着"唐闻生"三个工整的汉字。 1965年外交部翻译室迎来新成员时,谁也没料到这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会成为"五朵金花"中最年轻的那朵。 当时正值中国与亚非拉国家建交高潮,周恩来总理亲自抓外事翻译队伍建设。 唐闻生每天凌晨四点就着台灯背外交辞令手册的模样,让同宿舍的姐妹既心疼又佩服。 有次为准备非洲某国元首接待,她硬是三天三夜没合眼,把该国三十二个部族的问候语都记熟了。 1971年深秋的某个深夜,正在值班的唐闻生突然接到紧急通知。 人民大会堂福建厅灯火通明,她拿着记录本的手微微发颤——眼前正在讨论的,是即将震动世界的尼克松访华安排。 次年早春,当空军一号降落在首都机场时,全世界都记住了那个站在两国领导人之间从容传译的东方女性。 有外媒记者后来回忆:"她翻译时的眼神,就像在丝绸之路上往返千年的信使。" 特殊时期的阴云终究笼罩了这位冉冉升起的外交新星。 1976年深冬,三十三岁的唐闻生被下放到河南信阳的五七干校。 在插秧挑粪的间隙,她总把《人民日报》国际版叠得方方正正揣在兜里。 老乡们常见这个文文静静的"唐同志"蹲在田埂上,就着月光用手指在泥地上写写画画,后来才知道她是在温习外交礼仪手册。 转机出现在1978年的初春。 当组织部的同志拿着平反文件走进干校宿舍时,唐闻生正坐在木板床上补棉袄。 针线活做得出奇细致,就像当年整理外交照会那样一丝不苟。 重返外交部那天,她特意换上压箱底的藏青呢子外套。 这是十年前接待外宾时穿的工装,袖口磨损处还留着精心缝补的针脚。 新的任命来得比想象中更快。 铁道部外事司的办公室里,新上任的司长正在研究泛亚铁路规划图。 有年轻科员偷偷打量这位传说中的"金花",只见她戴着老花镜伏案疾书,案头摆着英文版《国际铁路联运协定》,书页间密密麻麻的批注像铁轨般延伸向远方。 直到退休那年,档案室里还留着上百份她批改过的涉外合同,每份都用红蓝铅笔标注得清清楚楚。 如今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史馆里,参观者常在某张老照片前驻足。 黑白影像中,扎着双辫的姑娘正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窗外的白杨树影洒在泛黄的《泰晤士报》上。 解说词写着:"唐闻生,新中国第二代女外交官代表,终身未婚,将全部热忱奉献给国家外事事业。" 照片下方玻璃柜里,静静躺着她晚年捐赠的笔记本,某页泛黄的纸上抄录着雪莱的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字迹清秀如初。 对此您怎么看呢? 主要信源:(中国日报网——独家专访:唐闻生印象——她在丛中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