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美国退役老兵麦·卡拉汉回忆:“我们当年包围了一个通信连,阵地中只剩下一名通信员,

美国退役老兵麦·卡拉汉回忆:“我们当年包围了一个通信连,阵地中只剩下一名通信员,一直用步话机大喊,我们都不清楚他在喊什么,可突然无数炮火如雷霆般倾泻而下......” 1953年6月朝鲜战场上的金城前线,美军的炮火把整个天空都映成了血红色,在那个通讯全靠步话机的年代,有个叫于树昌的山东莱阳小伙正趴在山沟沟里对着机器扯着嗓子喊话。 这年他刚满22岁,是志愿军23军73师218团通信连的步话机员,肩膀上扛着全连的通讯命脉。 那天晚上十点多钟,五连一排的战士摸黑攻下了无名高地。 这山头看着不起眼,可对面就是美军主峰的火力点,机枪子弹跟下雨似的往山腰上扫。 团长孙斌在指挥所里攥着地图直冒汗,他知道天亮后敌人准得反扑,特意把最机灵的步话机员于树昌派到最前线。 果然天刚擦亮,美军的炮弹就跟不要钱似的往无名高地上砸。 指挥所的电话线早被炸成了八段,全靠于树昌背着的步话机传消息。 先是听见他报坐标的声音还稳稳当当,后来说话声越来越急,到晌午头里突然喊了句:"天津2号!阵地上就剩我一个了!"团长手里的铅笔"咔嚓"折成两截。 山头上,于树昌猫在地堡里,脸上全是黑灰,外头美国兵叽里呱啦的喊叫声越来越近,他抓着步话机的手直打颤,可报坐标的声音愣是没哆嗦。 团里的炮火按他说的位置砸,眼瞅着冲上来的敌人被炸得人仰马翻,可架不住对面人多,打退一拨又来一拨。 快到晌午的时候,情况急转直下,步话机里突然传来刺啦刺啦的杂音,指挥所里二十多号人屏着呼吸等消息。 作战参谋手里的钢笔尖都快把本子戳穿了,正要写"阵地失守",那台破机器又"滋啦"一声响——"又来了!"于树昌的嗓子都喊劈了。 原来刚才有美国兵摸到地堡口,被他抡起手榴弹给解决了。 太阳晒得地皮发烫,敌人第五次冲锋开始了。 这回是三个方向包饺子,最近的离地堡不到五十米,步话机里于树昌的声儿都带着火星子:"快打地堡周围!别管我!" 团长攥着话筒的手直冒汗,这么近开炮那就是玉石俱焚啊。 可耳机里那声"为了胜利,向我开炮!"震得人耳朵嗡嗡响,最后那声"祖国万岁"刚落地,观察哨就看见地堡口腾起股黑烟。 孙团长红着眼睛摔了茶杯:"全团火炮,给我往死里打!"整个前线阵地跟过年放炮仗似的,炮弹追着美国兵的屁股炸。 等到天黑反击部队冲上山头,看见于树昌躺在地堡口,手指头上还套着手榴弹拉环,那台步话机早被砸得稀碎。 后来才知道,这个莱阳小伙参军时才17岁,跟着部队从淮海战役打到上海,又跨过鸭绿江。 他老家四真庄的老母亲,到1953年秋天才收到阵亡通知书。 如今在莱阳红土崖烈士陵园的英名墙上,还能找着"于树昌"三个鎏金大字,当年他带的通信连,现在还被称作"于树昌英雄连",驻地就在齐齐哈尔。 这事过去整整七十年后,有个美国老兵在采访里说,当年他们围住个中国通讯兵,眼瞅着就要抓活的,谁知道那小子抱着机器嗷嗷喊,转眼间炮弹就跟长了眼睛似的砸过来。 这话传到国内,大伙儿才恍然大悟——这不就是《英雄儿女》里王成喊"向我开炮"的原型吗? 虽说电影里王成是艺术形象,可23军的老兵们都知道,那个不要命喊炮火的小伙子,真名真姓叫于树昌。 要说这事儿的来龙去脉,23军的战史记得明明白白,2010年那会儿,原73师副师长在回忆文章里把当时的情形写得活灵活现。 2020年抗美援朝七十周年纪念,部队还专门派人到莱阳寻亲,在四真庄村找着了于树昌的二哥。老哥俩长得那叫一个像,村里老人见着直抹眼泪。 现在去齐齐哈尔的部队军史馆,还能看见于树昌的雕像。 可惜当年战地记者没留下照片,塑像模样是照着电影里王成的形象做的。要说这小伙子这辈子值不值?你看每年清明陵园里摆满的鲜花,看新兵入伍时都要在英名墙前宣誓,就知道答案了。 参考资料 《党史文汇》:《英雄儿女》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