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一次酒醉后对皇后王氏说:"你知道我为什么不杀周世宗孤儿寡母吗?别人都说我厚道,可还有一层心意他们不知道,今天我杀了前朝遗孤,来日倘若他人篡了皇位,你们弱妇幼子也会血溅这殿前台阶。" 他坐上皇位那会儿心里老不踏实,总怕别人学他当年陈桥驿那出戏,这老赵家江山来得不费劲,他自己就是靠兵变起家的,自然知道手底下那帮兄弟腰里别着刀把子有多吓人。 要说他这皇帝当得也够累,刚登基那会儿但凡有仗打都得亲自带兵出门,生怕哪路将军学他黄袍加身。 就拿李筠、李重进造反来说吧,别人劝他派个大将去平乱,他偏要自己披挂上阵,生怕别人趁机攒了军功收买人心。 要说赵匡胤这人有点子江湖气,对当年跟着自己打天下的"义社十兄弟"还算厚道,刚当皇帝那阵子,他把禁军里那些关系远的将领都撤了,什么慕容延钊、韩令坤这些后周老将全给打发回家养老,重要岗位全换上自己拜把子兄弟。 可就算这样,他晚上睡觉还是得睁只眼——这道理就跟开饭馆似的,再熟的伙计天天守着钱箱子,当老板的心里也得犯嘀咕。 赵普这人有意思,整天在赵匡胤耳朵边叨叨:"大哥您可别犯糊涂,现在这帮兄弟是老实,可保不齐哪天手下人撺掇着搞事情。"这话说得赵匡胤心里直打鼓。 有天他约了兄弟们去郊外打猎,特意交代谁也不许带随从,这帮人骑着马背着弓箭进了林子,打到晌午就在野地里架火烤肉喝酒。 几碗黄汤下肚,这些个将军说话就没把门的了,有人拍着皇帝肩膀喊大哥,还有人借着酒劲说这皇位是弟兄们帮着挣来的。 赵匡胤心里那个膈应啊,面上还得装着喝大了,解下佩剑往地上一扔:"想要这位置容易,拿剑砍了我就行!"这话说得在场众人酒醒了大半,赶紧跪在地上表忠心。 要说老赵家这皇帝当得真不容易,打猎回来赵普又给添堵:"您这些兄弟打仗是把好手,可管不住底下那帮兵油子。真要闹起事来,他们怕是拦都拦不住。" 这话算是戳到赵匡胤肺管子了,这才有了后来那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建隆二年七月里那场酒宴,赵匡胤三杯酒下肚就开始倒苦水,说什么当皇帝不如当节度使快活,吓得石守信这帮人第二天全交了兵权。 这招玩得漂亮,既保全了兄弟情分,又收了兵权,比那些个杀功臣的皇帝强多了。 收拾完禁军这帮老兄弟,赵匡胤又开始琢磨地方上的节度使,唐朝那会儿节度使就是土皇帝,管着地方的钱袋子、刀把子,连县太爷都是他们自己说了算。 赵匡胤这人有办法,先从怀州知州高保寅身上开刀,让地方官直接跟朝廷汇报,硬生生把节度使架成了空壳子。 要说这事也挺讽刺,最早出主意的赵普后来自己当节度使,反而被这招给制住了,真应了那句老话——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要说宋朝这重文轻武的毛病,根子就在赵匡胤这儿,自打杯酒释兵权之后,带兵打仗的事儿全交给读书人。 您看后来跟西夏干仗,前线坐镇的是范仲淹、韩琦这些个进士出身的大老爷,正经武将反倒成了摆设。 这招防内乱确实管用,可也把军队搞成了软脚虾,到后来金兵打过来,汴京城里连个能带兵的主将都找不着,最后落得个靖康之耻,二圣让人掳到北边喝风去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赵匡胤这套办法在当时确实管用,五代十国那会儿跟走马灯似的换皇帝,到他这儿硬是稳住了局面。 要说他这人有两点好处:一是脑子活泛,不搞鸟尽弓藏那套血腥把戏;二是懂得循序渐进,先收禁军再削藩镇,跟熬鹰似的慢慢调理。 就是苦了后来那些宋朝皇帝,守着祖宗家法不敢改,活活把个国家憋成了文弱书生。 信息来源: 1.《宋史·太祖本纪》(中华书局点校本) 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至卷十七)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