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49年,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收到一封信,请求政府把吴淞路466号的房产赠予她。

1949年,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收到一封信,请求政府把吴淞路466号的房产赠予她。陈毅看完信后立即作出批示。 有个穿着旧布衫的女人坐在吴淞路466号的门槛上,手里攥着刚收到的政府批文,眼泪扑簌簌往下掉。 此人名叫凌维诚,是十年前在上海滩打过仗的谢晋元将军的媳妇,而她那些年过得日子,真比黄连还苦三分。 这事得从她男人谢晋元说起,1937年打淞沪会战那会儿,老谢带着四百来号弟兄守四行仓库。 日本人用大炮轰了四天四夜,愣是没拿下此地,苏州河对岸的老百姓看得真切,仓库墙上密密麻麻全是枪眼,窗户都炸没了框。 老谢那会儿腰杆挺得笔直,操着机枪突突敌人,硬是给国军大部队撤走争取了时间,可谁能想到,这仗打赢了,人却掉进了火坑。 撤到租界的老谢他们被英国人缴了枪,圈在个破营房里当犯人看管,一关就是四年。 他天天带着弟兄们出操训练,还教大家读书认字,就等着哪天能再上战场。 结果没死在日本人手里,倒叫汪精卫那帮汉奸派来的二鬼子捅了刀子。 那天大清早,四个叛徒摸进老谢屋里,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把个顶天立地的汉子活活害死了。 消息传到上海滩,三十万老百姓自发来送行,把租界马路都堵成了长龙。 老谢走的时候,凌维诚还在广东乡下种地,她带着四个娃娃,白天刨土挖野菜,晚上给人缝补衣裳。 屋里穷得揭不开锅,孩子饿得直哭,她就把自己的口粮掰成两半,等到1946年,实在撑不住了,把祖上留的几亩薄田卖了当盘缠,领着孩子回了上海。 可到了上海才晓得什么叫世道艰难,原先住的小楼早叫人占了,兜里就剩几个铜板,只能挤在便宜旅社里打地铺。 她心里还惦记着老谢那些老部下,就在报上登了巴掌大的寻人启事,没成想第二天,十几个衣衫褴褛的汉子就找上门来,个个都是当年守四行仓库的老兵。 这些人有的瘸了腿,有的瞎了眼,在码头上扛大包都找不着活计。 她看着这些出生入死的弟兄混成这样,心口像压了块大石头,领着大伙占了日本人留下的吴淞路466号,二十几口人挤在漏雨的破楼里。 那时候物价一天涨三回,买袋米得扛半麻袋钞票,她跑去南京找蒋介石,结果连大门都没让进,接待的小官拿腔拿调说"困难时期要共体时艰",气得她直跺脚。 她并没有因此放弃,反而东拼西凑搞了个"孤军工业社",老兵们白天做毛巾肥皂,晚上就睡在机器旁边。 刚开始生意还行,上海老百姓念着八百壮士的情分,都来捧场。 可到了1948年,法币贬得比草纸还不值钱,一车原料早上和下午能差出三倍价钱,毛巾还没织完,本钱就赔光了,厂子只能关门大吉。 上海解放那年春天,她听说新政府要登记敌产,心里七上八下,心一横直接给市长陈毅写了封信,没哭惨也没摆功劳,就老老实实说了这些年怎么带着老兵们熬日子。 信寄出去那晚,她整宿没合眼,生怕再吃闭门羹,哪想到对方第二天就批了条子,白纸黑字写明吴淞路466号归谢家使用,连水电费都给免了。 而那处老房子后来成了谢家最后的落脚点,老兵们有的回乡种地,有的留在上海当门卫。 她的大儿子后来参了军,二闺女当了纺织工,日子总算有了盼头。 每逢清明,总有人往吴淞路466号门口放束野花,上海的老辈人路过都要念叨两句:"这是谢团长家的宅子,当年守四行仓库的好汉呐..." 虽说这房子现在早拆了重建,可当年那张发黄的批文还躺在档案馆里,上面有着陈毅的签名,旁边盖着鲜红的大印。 有文史馆的老研究员说过,这份文件不光是个房产证明,更像是个迟来的交代,那时对英雄的交代,对历史的交代,对那些在乱世中咬牙活下来的普通人的交代。 信息来源:抗日名将谢晋元夫妇的家国情怀 《文史精华》2024年第1期 2024-06-19

评论列表

╭逝去的诺言╮
╭逝去的诺言╮ 1
2025-05-19 13:21
致敬我们的抗日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