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要以我太太的死唤醒医生的良知!”2006年,北大医学教授熊卓为,因身体不舒服在

“要以我太太的死唤醒医生的良知!”2006年,北大医学教授熊卓为,因身体不舒服在本院进行手术,谁知术后7天不幸去世。丈夫王建国调查出医院的惊人真相。 2006年10月的夜深了,北京秋意渐浓,王建国坐在空荡荡的书房里,桌上摊着一堆医疗档案。妻子熊卓为的葬礼刚过三天,房子里静得可怕,连钟表的滴答声都显得格外刺耳。他点亮台灯,翻开那些白纸黑字的病历,每一页都像刀子一样割着他的心。 作为医学界的同行,王建国看得出门道。妻子从入院到手术,再到最后离世,这短短七天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他越看越不对劲,术前检查报告显示熊卓为的各项指标虽然有异常,但远没到非开刀不可的地步。更让他困惑的是,手术记录上的签字时间和他记忆中的不一样,护士交班记录也有好几处涂改痕迹。 时间回到两个月前的夏天,熊卓为刚从实验室回到家,说自己总觉得肚子不舒服,吃不下饭。王建国当时还开玩笑说:"你天天在医学院教书,自己身体出问题倒看不出来了?"熊卓为是北大医学院的教授,专门研究消化系统疾病,在学术界小有名气。她教书三十多年,培养了不少医生,平时最看不得医生马虎对待病人。 那时候,熊卓为还和王建国商量过要不要到别的医院去看看,但考虑到自己在本院工作多年,对这里的设备和医生都熟悉,最终还是选择在本院治疗。"在自己家门口看病,总归放心些。"熊卓为当时是这么说的。 王建国记得很清楚,妻子入院那天是8月15日,正值中秋节前夕。熊卓为收拾了两套换洗衣服,还特意带上了正在写的学术论文,说住院期间正好可以静下心来整理思路。她对手术并不太担心,甚至还和同事开玩笑说:"这下可以好好休个假了。" 手术安排在8月18日上午,主刀医生是消化外科的主任,在医院里威望挺高。术前谈话时,医生信心满满地说手术风险不大,最多住院一周就能出院。熊卓为还对王建国说:"看来这次真的是小题大做了,早知道就不住院了。" 但是现在翻看这些记录,王建国发现了不少问题。手术时间比预计的要长,从上午9点一直到下午2点才结束。术中出血量的记录前后不一致,麻醉师的签字时间也有蹊跷。最关键的是,术后前三天熊卓为的各项指标都还算稳定,从第四天开始突然恶化,但病历上对这个转折点的描述却很模糊。 接下来的几个月,王建国像变了个人似的。白天在自己的科室正常工作,晚上就开始他的"私人调查"。他先是找到了当时参与手术的几个护士,其中一个小护士悄悄告诉他:"王大夫,我觉得那台手术有问题,但我不敢说。"原来,手术过程中主刀医生出现了操作失误,误伤了一根重要血管,导致大出血。为了止血,手术时间从预计的两个小时延长到了五个小时。 更让王建国震惊的是,术后第一天熊卓为的血压就开始不稳定,但值班医生并没有及时调整用药方案,而是简单地加大了止痛药剂量。一位当班护士后来私下对王建国说:"熊教授当时还是清醒的,说自己感觉不对,要求检查,但值班医生说是正常反应,让她别多想。" 王建国调取了手术录像,发现关键的几分钟被"技术故障"删除了。监控室的工作人员透露,这些录像在术后第二天就被相关领导调走了。更离奇的是,熊卓为的主治医生在事发后不久就被调到了外地进修,至今没有回来。 最关键的发现来自于病理科的一位老同事。他偷偷告诉王建国,熊卓为的手术切片显示,肿瘤其实是良性的,根本不需要大范围切除。"老王,你太太的病完全可以保守治疗,开刀是多此一举。"这句话如晴天霹雳,王建国这才明白,妻子的死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王建国还发现,医院的手术安排记录被人动了手脚。原本熊卓为的手术排在下午,临时改到上午,而且更换了麻醉师。当时的麻醉师是个刚毕业不久的年轻医生,经验不足。正是这个年轻麻醉师在术中用错了药物剂量,导致熊卓为出现了严重的过敏反应。 面对这些证据,王建国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妻子临终前的最后几句话一直在他耳边回响:"老王,我总觉得哪里不对,你一定要查清楚。"熊卓为作为医生的直觉是对的,她感受到了身体的异常变化,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治疗。 医院的院长找过王建国几次,暗示他可以得到一笔不菲的补偿,条件是不要再追究此事。"王大夫,人死不能复生,大家都不容易,何必闹得这么难看?"但王建国一口拒绝了。他想起妻子生前常说的话:"医生最重要的是良心,没有良心的医生不配穿白大褂。" 最终,王建国决定公开所有调查结果。2007年春天,他在一次医学研讨会上站起来,声音颤抖但坚定地说:"我要以我太太的死唤醒医生的良知!"他详细列举了医院在熊卓为治疗过程中的各种失误和掩盖行为,现场一片哗然。 会后,有同事劝他:"老王,这样做值得吗?你把医院得罪死了,以后的日子不好过。"王建国回答:"我太太一辈子教书育人,培养了那么多医生,如果她的死能让更多人重视医疗安全,让更多医生找回良知,她在天之灵也会安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