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未被承认,不在56个民族之内的一个“民族”,身份证的标识很特殊。不在56个民族当

未被承认,不在56个民族之内的一个“民族”,身份证的标识很特殊。不在56个民族当中,被视作边缘群体,几十年的争取只是获得一个特殊身份标识,这就是“穿青人”。回顾建国初期,文化归类并没有现在这么明确,有很多被压迫的民众都想着抛弃过往重新生活,所以提出的民族多达400多个,经过一番筛选和确认才有了现在的56个民族。 那么,所谓的“穿青人”为什么不被认可呢?这个问题的答案要直接追溯到明朝,当时穿青人移居到汉人区域,丢失了自己的民族语言,甚至文化认同也偏向汉人。 最后跟汉人实现混居,大多数穿青人自己都搞不清楚算是什么民族,就连跟穿青人混居的汉族都有了“穿蓝人”的说法,所以穿青人的民族标识越来越少。 出现转折则是建国后,部分穿青人寻求文化认同,不希望自己被当作汉族分支,所以希望有一个精确的划分,重新拿回穿青人的身份,问题在于,穿青人除了自己的说法外没有依据。 像多数书籍、穿青人家谱记载,全是跟汉族划分在一块,双方没有明显差异,工作组经过调查后给出的结论其实非常客观,不能因为“穿青人”自己怎么说就怎么规定。 一点历史依据不讲就划分独立民族,那以后民族归类麻烦事就更多,所以一开始穿青人寻求身份认同的目标没能达成,而且有关部门根据历史,将其划分到汉人分支。 宋元时期,里民子移居到了贵州,之后土人、穿青也相继来到这里,民族群体的成员已经非常混乱,而且还在不断加入新的群体,后续穿青作为统称,已经不能算是单一民族。 如果偏要给一个定义,就是多民族松散联合体,实际上是当时人数较少的民族普遍遇到的状况,就是从偏远地区来到发展地区,想要融入当地,又保留了一点特色。 最终遗憾的处于民族边缘,称不上汉人,也没法说自己是纯粹的少数民族,不过我们都知道,国家对于少数民族有着特别优待,处于偏远地区的穿青人自然希望能够获得认证。 所以大量穿青人联合请愿,希望获得少数民族认可,也就是1987年的文件更新,让穿青人能够在身份证上拥有一个特殊的标识,算是穿青人几十年寻求去汉化的一个关键节点。 不过经过几十年努力后,不少穿青人也开始产生其他的想法,毕竟处于民族边缘的现状并不算好受,而穿青人现在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坚持,等待国家认可他们的单一民族身份。 二是选择整体认同为其他民族,这样也能够尽快解决问题,遗憾的是,穿青人内部没有统一的想法,保留现状的可能性更大,所幸他们也确实获得了少数民族的优惠条件。 参考文献: 中间群体:去边缘化抑或自我边缘化——以贵州屯堡人、穿青人为例丨贵州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