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很少发生政变? 因为清朝和其他蛮族王朝有一个显著的不同,那就是他们是少数几个严格的真正意义上的贯彻落实了漢满不通婚的王朝。一直到1902年才正式颁布法律废除汉满不通婚。 其实汉军旗和民间汉人通婚相对来说宽松点,但是仍然有较多限制,正式婚姻需经严格审批,且不得影响旗人身份。考虑到汉军旗在乾隆年间大量的出旗为民,所以他们也并不算是真正的核心,真正的核心要看满军旗和蒙军旗。 满军旗的女子禁嫁民人: 满族女子若嫁民人,将被开除旗籍,且宗室之女绝无下嫁民人的记录。乾隆朝《钦定八旗通志》明确规定,满洲贵族的嫡福晋首选满洲或蒙古女子,侧福晋也需通过选秀选拔,汉军旗女子比例极低。 男子通婚限制: 普通满军旗男子可纳民女为妾,但正式婚姻需经内务府审批,且不得影响旗人身份。宗室王公若娶民女,其后代不得入宗室玉牒,实际操作中几乎不可能。蒙军旗作为旗人,同样受「旗民不通婚」政策约束。乾隆三十年(1765年)谕令明确禁止蒙古旗人与民人结亲,违者严惩。 满蒙联姻的特殊性: 清廷鼓励满蒙贵族通婚,将其作为「北不断亲」的国策。例如,皇太极的后妃中科尔沁蒙古女子占多数,乾隆朝嫁与蒙古的公主、格格达179人。但这种联姻仅限于旗人内部,蒙军旗与民人通婚仍被严格禁止。这一措施确实保证满清权力核心的封闭性,也保证了各地的满城在历经200多年以后,仍然对满清权力中枢保持了绝对的忠诚。 不过,这也导致了另外一个后果,就是满清的权力基本盘一直都非常的狭窄。因为无法实现汉满通婚,他们与周边的汉人一直都处于一种长期紧张的状态。不过好在他们前期有陕甘绿营这个忠诚的基本盘,后期有湘军淮军,所以哪怕不通婚也无所谓。靠着这些军队,可以帮助他们镇压内部的所有反抗。当然,抗击外敌就不用妄想了。 实际上,整个满清王朝从建立到灭亡,其权力中枢一直都是排斥汉人的,汉人在其中只能作为仆从,哪怕是湘军和淮军都清王朝权力中枢也是一样的,我允许你行通婚,无法进入权力核心,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极致的忠诚,或者说这是一种双向奔赴,因为湘军淮军表现出了,哪怕你不接纳我到权力中枢,哪怕你把我当做工具利用,甚至在甲午战争以后狠狠坑了我,我也一定会对你保持无条件的忠诚,所以满清王朝就觉得,那既然如此,我不对汉人开放融合也无所谓,会反过来觉得正是因为他们长期的这种排斥汉人的措施,才让这些人保持了绝对的忠诚。 湘军和淮军对满清的忠诚是一种怎么说呢?奥斯曼帝国当年攻打欧洲的时候,号召各地的天方教徒过去参加圣战,结果连远在印度莫卧儿帝国都有一大堆人变卖家产的自带干粮去奥斯曼帝国前线做炮灰,而且不要任何报酬,湘军和淮军对满清大概就属于这种情况。 此外,所谓的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私下称呼慈禧太后为老妖婆,这个东西完全就是民间野史,是虚假的,任何的官方文献,包括他们的文书,对于清王朝都是保持了绝对的极致的忠诚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夏日生活打卡季#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