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50年前后,上海鉴定家谢稚柳用15000元收购一幅只有15个字的字帖,到底是

1950年前后,上海鉴定家谢稚柳用15000元收购一幅只有15个字的字帖,到底是什么样的字帖这么值钱呢?可以说是一字千金,要知道这笔钱在当时可以买不少房子呢。 1950年那会儿,新中国刚露头角,啥都得从头开始,连文化界也得慢慢找回场子。有句老话咋说的?“越少见的玩意儿越值钱!”这不,文物市场里突然蹦出个宝贝——《鸭头丸帖》,把一帮子收藏家迷得神魂颠倒,跟蜜蜂见了花儿似的。这帖子虽然只有短短十五个字,但价格高得吓人,一出手就是15000大洋,那会儿都能换好几套四合院了。 叶恭绰老先生放出风声,说要出手这个宝贝,门槛都快被踩断了,人声吵得跟庙会一样。上海博物馆的大佬级鉴定师谢稚柳,那可是亲自上阵去谈。一瞅见王献之写的这行草杰作,叶恭绰就摇头晃脑地说:“这帖子,每个字都是金子堆的,我想卖,文管会那帮子人还不一定敢接呢!”结果谢稚柳一听,眼都不眨一下:“只要叶老您点头,就算一字一金,咱也得把它拿下!”最终,《鸭头丸帖》以15000元的大价钱找到了新主人。这帖子简单得很,就两行字,十五个,写着:“鸭头丸,效果不咋地。明天咱们得聚聚,见面聊聊。”就这么几句话,风味儿可足了。它不光是王献之随手给朋友写的小纸条,还是魏晋那时候风流倜傥的代表呢。从怎么写到墨的颜色,从布局到感觉,都展示了“一笔书”的神奇:干湿度刚刚好,松散紧密搭配得当,断开的地方气势还连着,换行也顺溜得很。那个“鸭头丸”啊,是个中药,好多医书比如《外台秘要》、《本草纲目》里都有,主要是利尿消肿用的。 从北宋到清朝,《鸭头丸帖》可是经过了不少大佬的手,一直在名门望族里传来传去。宋徽宗那时候的刘贵妃、南宋高宗,还有元朝的文宗,都给它盖过章,明代又进了皇宫……这一路走来,可给它添了不少文化味儿。到了清末民初,廷雍、徐树钧这些人也收藏过,最后是叶恭绰买了,大家这才又见到了它。 为啥这么值钱呢?王献之的真迹就那么几个,《鸭头丸帖》之外就是《中秋帖》和《洛神赋十三行》了,后者还多是照着画或者刻在碑上的。再加上唐太宗特喜欢王羲之,小王的作品就更少了;还有,献之年纪轻轻就没了,虽然天赋异禀,但也没留下多少好作品。这些因素加一块儿,《鸭头丸帖》就成了独一无二的宝贝。现如今,《鸭头丸帖》那可是上海博物馆的“头号大佬”,镇馆之宝没跑了!它不光是个艺术品摆那儿好看,更像是一扇神奇的小窗户,往里一瞅,中华传统文化的深似海、博如天,那叫一个精彩!鲁迅大爷都说了,“民族魂,那才是真金白银的宝贝”,而《鸭头丸帖》呢,就像是给这魂儿画了个活灵活现的小像,让人一看就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