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杀死了充电桩旁熟睡的网约车司机?
广东湛江5月15日发生的网约车司机车内身亡事件,像一记重锤砸在了无数人心里。充电桩旁的白色新能源车里,一位中年司机再也没能睁开眼睛。 有人说他死于缺氧,有人说这是长期过劳的猝死 但无论真相如何,这个用生命换来的教训,都撕开了网约车行业最残酷的现实——当生存压力遇上安全盲区,打工人连喘息的姿势都可能成为致命陷阱。 从现场情况看,紧闭车窗开空调睡觉的行为确实存在窒息风险。充电状态下车辆处于静止,内循环空调系统无法像行驶中那样通过外界气压交换空气,导致车内二氧化碳浓度急速攀升。 有实验数据显示,成年人静坐状态下每小时呼出约15升二氧化碳,在完全密闭的轿车内,氧气含量会在4小时内降到危险值。 但蹊跷的是,网友爆料称该司机车辆并未完全断电,理论上空调系统应能维持基本通风。这让人不禁怀疑:是否还存在更深层的诱因? 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网约车司机猝死事件较前年暴增60%。 仅1月份就看到4起类似悲剧,这些司机平均每天工作14小时,为抵消平台抽成和运价下调的压力,许多人选择在充电时补觉。 长期睡眠剥夺叠加车内高温环境,心脏就像绷到极限的皮筋——三亚机场猝死的司机发病时体温高达41℃,法医鉴定为中暑引发多器官衰竭。而长春那位倒在方向盘上的司机,尸检显示其心肌纤维化程度堪比70岁老人。 大部分平台司机在线时长与接单量挂钩的奖励机制,让73%的司机主动放弃休息日。 更可怕的是,新能源车续航焦虑催生出"充电桩困局"——司机为抢占快充桩往往凌晨作业,充电时又因担心订单流失不敢离开车辆。这种生存模式让司机群体陷入"过劳-充电补觉-健康恶化"的死亡循环。 目前市面90%的新能源车未配备二氧化碳浓度监测系统,部分车型在充电状态下会自动锁死车窗。 车企宣传的"智能座舱"更多聚焦娱乐功能,却忽视了基础的生命保障设计。这些技术漏洞在极端情况下,足以让驾驶舱变成铁皮棺材。 生命的代价应该唤醒系统性变革。或许该建立网约车司机健康档案,强制安装疲劳驾驶预警系统;或许需立法规定新能源车必须配置生命体征监测功能;更重要的是打破平台算法黑箱,让"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的生存智慧,不再是用命换来的领悟。 那位湛江司机最后的朋友圈写着:"再跑两单就收工",这句话现在听起来,像极了这个时代最心酸的隐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