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保住墨脱真的很不容易!卫星地图转到西藏的墨脱县,真是惊掉了我下巴,怪不得说是世界上最难抵达的地方,这毫不夸张。 墨脱这地儿的海拔简直像坐过山车,全县平均海拔1200米,可南边的南迦巴瓦峰直接戳到7787米的云端,北边的巴昔卡却像掉进了地缝,只剩154米,从山顶到山脚的落差比坐电梯还刺激,活脱脱一个“垂直的地球”。 这儿的雨一年能下够沿海地区两年的量,2330多毫米的雨水劈头盖脸往下倒,天上暴雨倾盆,地上泥浆乱流,整个县城就像漂在汪洋里的孤岛,出门不带雨衣能直接被浇成落汤鸡。 以前进出那真是拿命在冒险,2013年公路通车前,唯一的通道是骡马踩出来的山路,得翻4000米以上的雪山垭口,钻蚂蟥密布的原始森林,还要提防随时可能发生的雪崩、泥石流。 1950年那场8.6级的大地震,直接把整个村庄甩进雅鲁藏布江,山体滑坡堵江形成50米高的浪头,至今峡谷两侧还留着崩塌的倒石堆。就这路况,连专业登山队都得走三四天,普通老百姓想运点盐巴、茶叶,全靠人背畜驮,肩膀磨得血肉模糊是常事。 为了打通这条“生死墨脱线”,国家前后修了五次公路,1975年第一次大规模动工,34名官兵长眠在雪山脚下,近百人重伤。1994年刚通车两天,一场暴雨就把公路冲得稀巴烂,成了“豆腐渣”的代名词。 直到2013年嘎隆拉隧道贯通,才算彻底撕开雪山的封锁。这条3310米长的隧道,穿越了17条断层,施工时随时可能涌水、岩爆,武警官兵用了四年时间,硬生生在“地质百科全书”里凿出一条通道。 保住墨脱,难的可不只是修路,这里地处中印边境,国防意义重大。西藏军区“墨脱戍边模范营”的官兵,60年来在没有界碑的边境线上,用脊梁挺成了“活界碑”。 1962年,战士伍忠伦在翻越多雄拉雪山时高原反应发作,临终前还朝着墨脱的方向爬了几百米,十指深深抠进冰雪。如今官兵们依然要徒步四天四夜巡逻边境,有人膝关节严重损伤,有人靠吃丹参滴丸翻雪山,但没人喊过苦。 生态保护也是个大难题,墨脱是“西藏的西双版纳”,滇金丝猴、孟加拉虎在这里安家,雅鲁藏布虾脊兰等珍稀植物遍地都是。但过去为了烧土灶,农民上山砍柴,破坏了不少森林。 现在政府搞的“树长制”,36万亩林子都有人专门盯着,还划出超过六成地盘当生态保护红线。老百姓跟着沾光,门巴族小伙次旺江措开的石锅鸡饭店,一年能进账十几万。 游客们坐那儿啃着喷香的石锅鸡,冷不丁就能瞅见白尾梢虹雉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扑棱着翅膀从山林里飞过,跟演纪录片似的。 不过这地方也不省心,每周都得晃悠几回地震,今年5月墨脱县城正中央还来了个3.1级地震,虽说震不塌房子,可也够人心里发慌。 但墨脱人硬是在这“地质博物馆”里活出了韧性:公路边修起了防护网,房子用抗震材料加固,连学校都定期搞防震演练。如今的墨脱,不仅通了公路、电网、网络,还成了4A级景区,每年接待游客几十万人次,曾经的“高原孤岛”,正变成人人向往的“莲花秘境”。 那些在雪山修路的工人、在边境巡逻的官兵、在山林护林的村民,他们用汗水、鲜血甚至生命,把这个“世界最难抵达的地方”牢牢攥在了中国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