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杀肃顺,是破了规矩的。 肃顺在热河被拿下的时候,还没完全明白发生了什么。他原以为皇太后不过是后宫妇人,掀不起多大风浪,却没料到自己竟会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他被解往北京,一路沉默,直至菜市口斩首,一言未发。 事情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肃顺少年时期。他是满洲镶蓝旗人,宗室出身,但家族并不显赫。他早年做官平平,没什么突出的政绩,只是仗着爱新觉罗的姓氏,在旗营中谋得一职。 转折出现在咸丰皇帝登基之后。那年是1850年,大清内忧外患,咸丰急需实干之才。肃顺借此机会展现出他的能力,很快被提拔重用。 肃顺擅长理财,精通吏治,雷厉风行,逐步升迁,从户部侍郎到吏部尚书,再到御前大臣。他进入了权力核心,并与奕訢、文祥等人一同推行新政。几年间,他成为咸丰最信任的大臣之一。 但他性格倨傲,脾气火爆,眼里揉不得沙子,得罪了不少人。他对那些溜须拍马的官员毫不留情,还时常当众批评他们尸位素餐,渐渐地,朝堂上许多人开始暗中与他为敌。 咸丰十一年,皇帝病重,随即驾崩于热河。年仅六岁的同治皇帝即位。咸丰在临终前留下八位顾命大臣辅政,肃顺名列其中,是八人中最有实权的。他原本以为自己从此可以无所顾忌,掌控朝政,不料一场宫廷政变正悄然酝酿。 慈禧太后,这位新寡的皇贵妃,虽无实权,却心思深沉。她手握印玺,虽在名义上要配合八大臣行使政务,却处处受制于肃顺。肃顺不允许她查阅奏折,不让她参与政务,甚至直言“后宫不得干政”。这一句话,让慈禧把他记在了心里。 政变的策划始于一次密会。慈禧找到恭亲王奕訢。奕訢是咸丰的亲弟,被排除在顾命名单之外,早就心怀不满。两人一拍即合,定下计策,趁肃顺等人远在热河,控制京师,迎驾还宫。 他们先是稳住慈安太后,联合宫中老臣,随后调动禁军,安排幼帝提前返京。肃顺这边毫无防备,等接到圣旨,已成阶下囚。 他在热河被捕,同行的几位顾命大臣也被分别押解。慈禧太后以“谋大逆”罪名,将肃顺定罪。 肃顺最终被押至菜市口斩首,这是清朝宗室极少有的命运。按照惯例,宗室即便犯了大错,顶多圈禁或流放,像他这样被公开处决的极为罕见。但慈禧破了规矩,杀得干脆利落。 肃顺的死引发巨大震动。他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个八大臣集团的崩塌。他的倒台,意味着慈禧掌控了清廷实权,开始垂帘听政。她从一个后宫女子,一跃成为清王朝的最高决策者。 肃顺死后,他的家产被查抄,族人也受到牵连。他在咸丰时期主导的新政迅速被叫停,取而代之的是慈禧与奕訢联手的“同治中兴”策略。肃顺的旧部或被贬斥,或沉默退隐,一切似乎从未发生过。 而在这之前,肃顺曾试图将同治皇帝继续留在热河,说是避开京城动荡,其实是为了稳住自己的权力。这一举动正中慈禧下怀,她看出肃顺的意图,意识到若不先发制人,自己将永无翻身之日。 肃顺失败的那一刻,奕訢正在朝堂宣读圣旨,慈禧坐在帘后,冷眼旁观。一纸旨意,将昔日大权在握的顾命大臣送上断头台。肃顺临刑前未求饶、未辩解,只是静静望着前方。 他曾是咸丰最信任的大臣,在朝中说一不二。他在同僚中威风凛凛,在皇帝跟前如臂使指,却在太后与皇子之间算错了一步。他的刚烈赢得一时敬畏,也埋下最终败亡的种子。 肃顺这一生,从边缘宗室到权倾朝野,只用了十年;而从权势巅峰到人头落地,也不过一年。他没能想到,那个他从不放在眼里的女人,最终成了送他上黄泉的人。 而慈禧太后,在肃顺死后,开始她长达数十年的统治生涯。从此,清廷的朝局不再属于八大臣,不再属于任何臣子,而属于那个坐在帘后,沉默不语,却掌握生杀大权的女子。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