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37年,王建堂在经过“七七事变”后,毅然决然选择参军,每次在战场上,日寇只要

1937年,王建堂在经过“七七事变”后,毅然决然选择参军,每次在战场上,日寇只要远远看到他背着的“死”字旗,就会被吓得胆寒,只可惜他的晚年生活太过凄凉。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四川安县青年王建堂放下教鞭投笔从戎。 这个原本在县城当教书匠的年轻人,在国难当头之际作出改变命运的决定——加入川军出川抗日。 他父亲王道宏连夜赶制出一面白布旗,正中用粗墨写下斗大的"死"字,四角题着"国难当头,勿忘本分""伤时拭血,死后裹身"。 王建堂最初觉得白布上写"死"字不吉利,但老父的话让他红了眼眶。 老人说:"上阵杀敌难免马革裹尸,这布既能包扎伤口,又能当裹尸布,带着它就像带着老父上战场。" 次日清晨,这支由176名安县青年组成的"川西北青年请缨杀敌队"就扛着这面特殊的旗帜,踏上了奔赴前线的征途。 淞沪会战的硝烟里,背着"死"字旗的王建堂总是冲在队伍最前面。 战友们回忆,这个文弱书生打起仗来像换了个人,机枪扫射声中,他背上的白布旗被子弹穿出十几个窟窿。 台儿庄战役期间,有次夜袭日军据点,他带着敢死队摸黑炸掉三座碉堡,后背让弹片划得血肉模糊,愣是用"死"字旗裹着伤口继续冲锋。 八年抗战转战南北,王建堂从二等兵升至少校营长。 他的"死"字旗在战场上换了七面,每面都浸透鲜血和硝烟。 有次打扫战场,战士们从他背包里翻出个油布包,里面整整齐齐叠着七面残破的"死"字旗,叠痕处还粘着发黑的血痂。 战争胜利后,这个抗日英雄的人生却急转直下。 因为曾是国民党军官,特殊年代里他被下放农村劳动改造。 妻子承受不住压力改嫁他乡,留下三个年幼的子女跟着他啃树皮、喝野菜粥。 最困难时,全家五口人挤在牛棚里,冬天裹着稻草取暖。 八十年代政策好转后,王建堂试着申请工作却四处碰壁。 街道办给他安排过扫大街的活计,六旬老汉每天天不亮就扛着扫把出门。 有次被当年的部下认出,对方已是退休干部,看着老长官佝偻着腰扫马路,蹲在路边哭得站不起来。 1992年夏天,76岁的王建堂在贫病交加中离世。 临终前床头柜上放着两个铁盒,一个装着抗战时得的勋章,一个装着政府每月发的28元补助金。 给民政局的求助信还压在枕头底下,没等到回音老人就闭上了眼睛。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北京军事博物馆的展柜里,七面残破的"死"字旗首次公开展出。 解说牌上简明扼要的文字,道出了这些血迹斑斑的布片背后惊心动魄的故事。 参观人群在展柜前久久驻足,有个戴红领巾的小姑娘指着旗子问爷爷:"这些补丁是英雄的勋章吗?" 2021年北川县改建抗战纪念馆时,专门复制了全套"死"字旗作为镇馆之宝。 王建堂的孙子王小川在揭幕仪式上说:"爷爷总念叨'活着要对得起这面旗',现在终于能让更多人知道,当年有群四川汉子背着'死'字旗打过鬼子。" 抖音上有网友把纪念馆现场拍成短视频,配着川剧高腔的背景音乐,三天播放量破了千万。 去年清明时节,成都某中学组织学生开展"寻找身边抗战记忆"活动。 有个学生在老旧小区门房发现,看门大爷的保温杯上印着"死"字旗图案。 面对孩子们的追问,大爷摸出珍藏的退伍证——原来他是王建堂当年的传令兵,杯子上的图案是自己用油漆一笔一画描的。 信息源标注 信源1: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川军出川抗战文物特展》解说资料 信源2:四川日报《北川抗战纪念馆新馆落成》专题报道 信源3:抖音短视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