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二战中西安为什么没有被侵略? 1945年的初春,陕西的黄土地刚刚泛起绿意,日军华

二战中西安为什么没有被侵略? 1945年的初春,陕西的黄土地刚刚泛起绿意,日军华北方面军的作战室里却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息。偌大的作战地图摊在桌案上,一支鲜红的箭头如利剑般直指西安。这已经是日本人第三次谋划进攻这座关中古城,参谋们甚至详细拟定了"占领后建立西北政权"的后续方案,连傀儡政府的班底都已物色妥当。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份来自东京大本营的紧急电报如晴天霹雳般打破了作战室的宁静:"所有机动兵力紧急调往冲绳!"电报员的声音在寂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刺耳。指挥室内瞬间陷入死一般的沉寂,军官们面面相觑,谁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延宕了整整三年的"斩首行动",这一次又要成为泡影。 要说日本人对西安的执念,得从1941年那次说起。当年5月,中条山一战打得国军大败亏输,卫立煌苦心经营了四年的防线在何应钦接手后不到一个月就土崩瓦解,4万2千名将士血洒疆场。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意气风发,立刻启动了代号"5号作战"的西安攻略计划,准备投入7个师团的兵力,沿着陇海铁路一路杀向关中。 作战课长服部卓四郎这个人颇有些文化底蕴,他在制定《西安作战纲要》时,特意翻出了唐朝安史之乱的典故。他对手下军官说:"当年安庆绪一放弃长安,整个叛军集团立刻土崩瓦解。今天重庆那帮人要是失了西安这块地盘,必定成了无根的流寇。"这番话说得在座的日本军官个个摩拳擦掌,仿佛西安城已经唾手可得。 西安这地方确实有着非同一般的分量。从秦汉到唐宋,十三个朝代在这里建都立业,"得关中者得天下"这句话可不是说着玩的。南有秦岭横亘,东临黄河环绕,函谷关、武关、萧关、大散关四大险要把守四方,活脱脱就是一座天然的堡垒。日军参谋本部的算盘打得精明:拿下西安,既能顺着汉江水路直捣重庆老蒋的老窝,又能切断陇海铁路这条中苏物资运输的大动脉,更重要的是能彻底摧毁中国军民依托大西北继续抗战的信心和决心。 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正当日军在黄河边上准备渡河器材,磨刀霍霍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太平洋那边传来了噩耗。先是珊瑚海海战,日本海军的祥凤号航空母舰被美军击沉,紧接着中途岛一战更是让日本人肝胆俱裂——四艘主力航母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这可是日本联合舰队的精华所在。 东京大本营这下慌了神,立刻下令把驻扎在华北的航空队紧急调往南洋战场。没了空中掩护,地面部队的西进计划自然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1943年,日本人的日子更不好过了。瓜达尔卡纳尔岛上,2万5千名日军精锐在那个被称为"饿岛"的鬼地方啃树皮充饥;华北平原上,八路军发动的反扫荡作战多达3万4千次,搞得日军疲于奔命。 到了1944年,日本人看起来又重新找回了当年横扫华北的威风。豫湘桂大战一打响,50万国军溃不成军,洛阳、长沙这些重镇接连失守,战火一路烧到了陕西商南县境内,西安城里的老百姓都能听见远处传来的隆隆炮声。按理说这是日军进攻西安的绝佳时机,前线的将领们也纷纷上书要求"趁势西进",可奇怪的是,这一次日军参谋部反倒断然否决了这个提议。 解密的档案后来揭示了其中的缘由:所谓的豫湘桂战役,说白了就是为了打通一条从华北到华南的陆上交通线,用来替代已经被美军潜艇搞得千疮百孔的海上运输。当时美军的潜艇每个月能击沉日本商船30万吨,日本本土和南洋占领区之间的联系已经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日军哪里还有余力去打西安,光是维持这条"大陆交通线"的畅通就已经让他们焦头烂额了。 更要命的是,经过多年的消耗战,日军在中国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1944年时,日军在华的兵力只剩下38个师团,还不到1938年的一半,却要防守着相当于日本本土25倍大小的占领区。兵力分散得像撒胡椒面一样,哪个地方都顾不过来。 其实就算日军真的渡过黄河打到了陕北,等待他们的也绝不会是一片坦途。在日本人看不见的地方,一道真正的铜墙铁壁早已悄然筑起。 八路军359旅在延川一带严防死守,牢牢卡住了无定河的几个重要渡口。这支部队可不是吃素的,他们对地形了如指掌,在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里布下了天罗地网。日军要想从山西渡河进入陕北,必须先过这一关,而359旅的战士们早就做好了血战到底的准备。 更让日本人头疼的是关中地区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破坏队"。这些看似普通的庄稼汉,一到晚上就变成了铁路破坏的行家里手。他们对当地的每一寸土地都烂熟于心,知道哪里的铁轨最关键,哪里的桥梁最薄弱。往往一个晚上的功夫,就能让上百里的铁路线彻底瘫痪,日军的补给车队想都别想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