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给了贾诩善终?这么说吧,贾诩这种人,你不惹他,让他自己安安静静的养老,那大家都好过。你要是跟他耍心眼,想要他的脑袋,说不定还没动手,贾诩就察觉并提前跑路了,在跑路之前,他丝毫不介意再来一个宛城之变。
建安二年的那个夜晚,曹操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栽在一个刚刚投降的张绣手里。更要命的是,这一栽就是血本无归——长子曹昂死了,侄子曹安民死了,连那个能以一当十的典韦也战死沙场。而这场惨败的幕后推手,正是那个看起来文质彬彬的贾诩。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当时曹操南下征讨,张绣本来是个硬骨头,死活不肯投降。可贾诩却劝张绣:"主公,曹操兵强马壮,咱们硬拼是拼不过的,不如先投降,保存实力再说。"张绣听了贾诩的话,乖乖地开城投降。曹操大喜过望,以为这次南征又是一场轻松的胜利。 可曹操这人有个毛病,就是好色。他一看张绣投降了,就觉得这人软弱可欺,连基本的尊重都不给。更过分的是,他竟然看上了张绣的婶母,也就是张济的遗孀,不管不顾地要人家陪睡。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张绣本来就是个血性汉子,哪能忍受这种奇耻大辱?当下就想要反叛。 贾诩这时候又出场了。他冷眼看着整个局面,心里盘算得清清楚楚。曹操此时正是得意忘形的时候,防备松懈,正是下手的好机会。于是他对张绣说:"主公,机会来了。曹操以为咱们已经彻底服软,根本没有防备。现在动手,一定能打他个措手不及。" 果然不出贾诩所料。那一夜,张绣突然发动袭击,曹操的大营顿时乱成一团。曹操做梦也没想到,刚刚还在床上温存的时候,外面就刀光剑影杀声震天。他匆忙披衣逃命,可手下的将士哪里反应得过来? 最惨的是曹昂。这个年轻人本来前途无量,是曹操寄予厚望的长子。可在这场突如其来的袭击中,为了保护父亲,他把自己的战马让给了曹操,自己却因此陷入重围。张绣的兵马如潮水般涌来,曹昂拼死抵抗,最终还是寡不敌众,倒在了血泊之中。 最让曹操痛心的,还是典韦的牺牲。这个被人称为"古之恶来"的猛将,为了掩护曹操逃命,独自一人挡住了张绣的追兵。他手持双戟,如猛虎下山,硬是杀出了一条血路。可敌人太多了,典韦最终还是力竭而死,临死前身上插满了箭矢,依然站立不倒,威风八面。 这一仗打完,曹操损失惨重。不仅丢了三个至亲至爱的人,连军心士气都大受打击。更要命的是,他终于见识到了贾诩的厉害。 官渡之战前夕,贾诩又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这次,他要做一个更加大胆的决定——投靠曹操。这个决定看起来简直是疯了,毕竟他刚刚在宛城让曹操吃了那么大的亏。可贾诩心里门儿清,他知道袁绍虽然兵多将广,但这个人优柔寡断,成不了大事。而曹操虽然恨他入骨,但爱才如命,只要自己表现得足够聪明,未尝不能化敌为友。 果然,曹操听说贾诩要来投靠,心情复杂得很。一方面,他恨不得把贾诩千刀万剐,为曹昂、曹安民和典韦报仇;另一方面,他又忍不住佩服贾诩的才能。想当年许攸来投的时候,曹操高兴得连鞋都顾不上穿就跑出来迎接,那叫一个"忘履而迎"。可面对贾诩,曹操的心情就复杂多了。 更要命的是,贾诩还经常能猜中曹操的心思,而且他的计策往往都被采用。这种情况下,他反而更加小心谨慎了。他想起了同样聪明的杨修,那个家伙就是太爱显摆自己的聪明了。 杨修这个人,脑子确实好使,经常能看透曹操在想什么。有一次曹操在门上写了个"活"字,别人都不知道什么意思,杨修一看就明白了:"门里写个活字,那就是'阔'字,主公是嫌这门太宽了。"结果真被他猜中了。还有一次,曹操梦中杀人,杨修又跳出来解释:"主公这是在告诉大家,他睡觉的时候也会杀人,让大家小心点。" 可杨修最要命的是参与了储君之争。他公开支持曹植,还经常给曹植出主意,帮他在曹操面前表现。这下可把曹操给惹恼了。曹操本来就忌惮杨修太聪明,现在又发现他居然敢插手储君之争,这还了得?最后以"动摇军心"的罪名把杨修给杀了。 贾诩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暗暗发誓,绝不能走杨修的老路。所以当曹操问他储君的事情时,贾诩从来不直接回答。有一次曹操直接问他:"你觉得我该立谁为太子?"贾诩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的事情。"曹操一听就明白了——袁绍废长立幼,结果兄弟相争,最后被曹操各个击破;刘表也是犹豫不决,结果荆州易主。贾诩这是在暗示曹操应该立长子曹丕。 这招实在高明。贾诩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支持了曹丕,又没有明确表态得罪曹植,更没有像杨修那样直接参与储君之争。这种做法让曹操既欣赏他的智慧,又不会担心他结党营私。 就这样,贾诩用自己的方式在曹操身边站稳了脚跟。他不像杨修那样锋芒毕露,也不像其他人那样拉帮结派,而是选择了一条最安全的路——做一个有用但不危险的人。这样的人,曹操怎么舍得杀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