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7年,于谦被杀。明英宗朱祁镇一回后宫,生母孙太后怒斥:“昏君!你竟然敢杀了于谦?”朱祁镇回道:“于谦图谋不轨,有何不可杀?”孙太后大哭:“天下人都可以动手,唯独你不能动!” 1457年正月十七的北京城飘着鹅毛大雪,百姓们缩着脖子往家赶,没人注意到紫禁城里正上演着惊心动魄的戏码。 那个曾被人从蒙古草原接回来的太上皇朱祁镇,趁着弟弟景泰帝病重,带着几个心腹连夜摸进皇宫,重新坐上了龙椅。 这场被后世称为"夺门之变"的闹剧,不仅改写了明朝历史,更让一位救过北京城的忠臣含冤九泉。 说起这位忠臣于谦,他打小就是个神童。 八岁那年穿着红棉袄在巷子里玩,碰见个白胡子老头逗他说"红孩儿骑黑马游街",小娃子眼睛都不眨就回怼"赤帝子斩白蛇当道"。 这话后来传遍杭州城,都说这孩子将来要当大官。 果不其然,二十三岁那年于谦就中了进士,在江西当巡按御史时,眼睛容不得沙子,硬是给几百个冤假错案翻了案。 要说于谦这辈子最风光的事,还得数正统十四年那场北京保卫战。 那年明英宗朱祁镇被太监王振忽悠着亲征蒙古,结果在土木堡让人包了饺子,二十万大军全搭进去,皇帝自个儿也成了俘虏。 消息传到京城,满朝文武吓得腿肚子转筋,徐有贞那帮人嚷嚷着要迁都南京,整个京城乱成了一锅粥。 这时候于谦站出来了,他当着郕王朱祁钰的面拍桌子:"谁再敢说南迁,先砍我脑袋!"这话震得满屋子官员直缩脖子。 于谦心里跟明镜似的,北京城要是守不住,大明半壁江山都得完蛋。 他先是请孙太后立朱祁钰为新君,断了蒙古人拿英宗要挟的念想,接着又调兵遣将,把城里的老弱残兵凑巴凑巴,愣是整出二十二万守军。 十月的德胜门外,蒙古骑兵举着弯刀嗷嗷叫,于谦穿着盔甲站在城楼上指挥放炮。 炮弹像下饺子似的往下砸,炸得瓦剌骑兵人仰马翻。 这场仗从早上打到天黑,硬是没让蒙古人踏进城门半步。 消息传到宫里,朱祁钰激动得直搓手,立马给于谦封了个兵部尚书。 要说蒙古人也够损的,看硬攻不行,转头把英宗给送回来了。 这招离间计使得妙,朱祁钰嘴上说着"恭迎太上皇",转身就把亲哥关进了南宫,连院子里的树都砍得精光,生怕有人爬树递消息。 被关在冷宫里的朱祁镇和钱皇后,一个瘸了腿,一个哭瞎了眼,这日子过得比坐牢还惨。 谁也没想到,七年后的正月十六夜里,几个投机分子趁着景泰帝病重,硬是把朱祁镇从冷宫里捞出来复了位。 这场政变来得突然,连宫里的侍卫都没反应过来。 新皇上位头件事就是收拾于谦,徐有贞这帮人憋着坏水要整人,愣是给于谦扣了个"勾结藩王"的罪名。 要说朱祁镇也不是没犹豫过,毕竟于谦救过整个北京城。 可徐有贞一句话戳了心窝子:"不杀于谦,您这皇位坐得名不正言不顺啊!"就这么着,大明朝的救命恩人,被按在菜市口剁了手脚。 抄家的官兵冲进于谦家,翻箱倒柜愣是没找着值钱东西,最后在库房里看见景泰帝赏的蟒袍宝剑,都落了层灰。 宫里头的孙太后听说这事,气得摔了茶碗,指着朱祁镇鼻子骂:"天下人都能杀于谦,唯独你没这个脸!" 这话说得朱祁镇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后来徐有贞阴谋败露,朱祁镇抓着石亨问话,那帮人互相推诿扯皮,这才知道是冤枉了好人。 可皇上哪能认错啊?这桩冤案直到他儿子朱见深继位才给平反。 要说于谦最让人佩服的,还是那份铁骨铮铮的劲儿。 他写的《石灰吟》里那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成了后世读书人的座右铭。 就连万历皇帝都追着给他封谥号"忠肃",于家后人更是把"清风堂"的匾额挂在家门口,代代传着这份清白家风。 如今杭州西湖边上的于谦祠,香火从来没断过。 老百姓都说,这位于少保活着时候护住了北京城,死了还在保佑着大明朝。只是不知道当年那个在雪夜里复位的明英宗,有没有在某个深宫寒夜里后悔过自己的决定。 (官方真实信源:《明史·于谦传》《明实录·英宗实录》《国榷》卷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