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民主与法制时报:办好办实群众“送上门”的工作广东省广州市深入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遇到矛盾纠纷,不知去哪里解决;想要咨询法律问题,不了解去哪里问个清楚;打算调解纷争,找不到合适的调解员……来综治中心,“一站式”就可以帮你解决!在平安广州、法治广州的建设蓝图中,综治中心是多元解纷的“终点站”和为民服务的“桥头堡”。近日,“广州政法”新媒体推出“一站式,Areyouok?”专题报道,带你走进广州市各级综治中心,用真实案例感受“一个中心管平安,群众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的治理智慧。在这里,答案不仅是“OK”,更是“安心”。

“让群众遇到矛盾纠纷首先想到综治中心、便捷找到综治中心、真正解决到综治中心。”5月20日,广东省广州市召开全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推进会,要求以更高标准狠抓基础配套建设和实战能力提升,进一步深化全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现对群众各类诉求“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综治中心是开展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协助做好社会治安风险防控的重要工作平台。广州市于2022年率先在广东全省启动综治中心提档升级行动,目前已新建了广州市综治中心,区级综治中心全部挂牌实行实体化运作,全市177个镇(街)全部完成综治中心提档升级任务,并明确综治中心“开门几件事、每周关注点、当天必干活”。同时各区在实践中推行“只找一个人”、协同调处民商事纠纷、非警务矛盾纠纷分流移交处置等创新机制,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广州样本。

清单化管理群众化语言

综治中心实现有主业、有任务、有目标

平安靠平时、目标靠措施。在持续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进程中,广州市委政法委坚持抓主业、担主责,做实综治中心常态化主体功能,围绕维护安全稳定职责,梳理出综治中心核心业务,聚焦平安建设工作,形成常态化任务清单,实现综治中心有主业、有任务、有目标。

聚焦平安建设的主责主业,广州市梳理区、镇(街)综治中心基本治理事项清单,分别编制了区、镇(街)综治中心具体任务12项、15项,让综治中心“要承接哪些主体任务”一清二楚,做到定位合理、功能清晰、主责凸显。

为突出常态化任务,广州市制发三级综治中心运行机制,搭建了指挥调度、情报研判、值班备勤、统筹指导、督促落实等19项工作制度,立足能干必干的事项,梳理明晰各区综治中心每天必做事项,让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对“自己要干什么”一清二楚,做到心中有底、眼里有活、手上有招。

同时,围绕综治中心工作平台定位,广州市坚持用群众化语言服务群众,关切回应民意民盼。综治中心设置的引导受理区、多元化解区、指挥调度区分别设计制作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宣传标语,让群众对“能找综治中心干什么”一清二楚。

诉求“只找一个人”

办好办实群众送上门的工作

广州市天河区前进街道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城中村环境复杂亟须治理,历史遗留问题多、包袱重,新兴大型社区居民诉求不断涌现,信访工作任务重、压力大。

面临街道社会治理新形势,前进街道践行信访工作“五个法治化”,打通信访工作难点、堵点,把信访工作当成“送上门的群众工作”办好办实。

为了让群众有地方说事、有地方诉苦、有心理疏导、有专门调解、有满意结果,前进街道以信访“家文化”阵地建设为抓手,依托街道综治中心推动集中办公、集约管理、集成服务,实现综治、劳动监察等部门力量23人常态化入驻,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等12个部门轮驻办公,为信访群众提供多元、精细、高效的优质服务,解决群众诉求“最后一公里”问题。

信访“家文化”要求群众有诉求时能“找到家人”。为此,前进街道综治中心探索推行“只找一个人”机制。群众有事上门时,综治中心制作群众诉求首问负责人联系卡,向群众明确其诉求跟进工作人员及其联系方式,该工作人员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全程、全面地接受群众咨询、解答引导、统筹协调处理、后续跟踪反馈等工作。

“只找一个人”机制进一步提升了街道综治中心为民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优化了群众诉求解决流程。2024年,高效解决难题478个,办实事235件。

创新机制打造特色

分级建设综治中心“地方标准”

根据《广州市、区、镇(街)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指引》,广州市分级明确综治中心的功能定位、建设方式、运作模式、主要任务、运行体系,初步形成具有广州特色的综治中心建设“地方标准”。

除天河区,黄埔区、增城区探索的协同调处民商事纠纷、非警务矛盾纠纷分流移交处置等创新机制同样成效显著。

因耗费时间精力财力的问题,到法院“打官司”是让不少群众感到头疼的事情。但为维护自身权益,不少群众只能选择走进法院的大门。鉴于此,为了既能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又便利群众诉求解决,黄埔区以诉调对接工作机制,让群众带着诉求和信任走进“综治中心”的大门。

据介绍,黄埔区委平安办专门印发工作机制,细化流程规范,全面推动黄埔区人民法院与区综治中心诉调对接机制实体化运行,在当事人同意下将适宜委托的六大类纠纷推送至综治中心,并根据纠纷性质、类型,综合考量属地等原则,明确镇(街)、职能部门等责任主体。区法院选派经验丰富的三级高级法官带队,返聘两名专业能力强的退休法官入驻综治中心,并配备一名法官助理,对群众提出的诉求进行受理、调解、司法确认。

今年4月以来,已经有785件到法院“打官司”的诉求被引导到综治中心进行调解,调解成功168件,调解时长最长不超过1个月,为群众减少了时间、节约了费用。

非警务类警情攀升占用大量警务资源,成为制约基层公安机关高质量履行主责主业的普遍性难题,与此同时,苗头性风险隐患也亟须妥善处置。面对这一现实难题,2023年起,广州市增城区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聚焦“谁来接、怎么接、谁来化解、在哪化解”4个核心环节,探索构建非警务矛盾纠纷分流处置体系。

增城区在相关镇(街)综治中心建设“前厅”“后室”,其中“前厅”是具备风险排查和前端调处功能的矛调中心,是调处矛盾纠纷的“服务部”;“后室”是负责信息收集与后端研判的研控中心,是研判情报信息的“参谋部”。两者互补联动,打造了矛盾纠纷化解“前厅”“后室”一体化格局,构建“政法+公安+职能部门+镇(街)”7×24小时联调联动化解体系,进一步完善优化苗头性矛盾纠纷的处置化解工作效能,推动大量非警务纠纷实现分流处置、就地化解。

广州市在推进全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过程中,将非警务矛盾纠纷分流处置工作推广至全市各区,从今年3月底到5月底,短短两个月,全市已分流化解非警务矛盾纠纷3692条。

标准引领实战运作

推进“一个中心管平安”走深走实

据了解,广州市综治中心规范建设坚持标准引领,确保发展同方向。全市189个综治中心全部根据《广州综治中心视觉识别系统规范》统一使用综治中心外观形象标识,各级综治中心辨识度和显示度明显提升,进一步方便了市民群众办事。对标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路线图”,按照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信访行政三级办理、诉讼、法律监督流程,组织推动司法行政、信访、法院等部门入驻区级综治中心,形成治理资源集聚效应。全市各区公安、检察院、法院、人社、信访、司法行政部门入驻率达到100%,177个镇(街)综治中心司法行政部门入驻率100%,法官、检察官入驻率93%,劳动监察部门入驻率88%(含常驻、轮驻、随驻),市场监管、自然资源、妇联、团委、工会等部门将逐步入驻。

目前,广州市已搭建完成社会面治安防控力量实战指挥调度体系,以“综治中心+指挥中心”双核驱动模式,统筹开展全市安全稳定情报信息研判、重大风险防范、日常值班备勤、应急事项指挥等工作。构建市、区、镇(街)、村(居)、网格五级指挥体系,统筹全市2.3万个最小应急单元30余万名“广州街坊”群防共治力量,1.6万个综合网格、2.1万名基层网格员队伍纳入综治中心指挥调度序列。有力推动各部门各区、镇(街)抓好辖区内突出矛盾风险的防范管控、专项治理和跟进化解,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天候形势研判、全时空指挥调度、全链条检查督促。

今年5月开始施行的《广州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条例》明确推动基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完善分流交办、研判预警、协调调度等机制,推动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下一步,广州市将借助地方立法保障,深入开展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切实推进“一个中心管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