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下花园区,恒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开足马力加工动物废料,蝶恋花文旅小镇酒店在节假日一房难求,奈特加乐生物科技实验室正酝酿着护肤黑科技……这片热土上,无数“草根经济”活力涌动。它们的蓬勃生长,离不开一股来自本土金融的源头活水——张家口农商银行下花园支行扎实推进的“一池两新万企”工作。
政银携手搭起普惠金桥
顶层设计的支撑与高效协作,是“一池两新万企”能深扎根、广覆盖的关键。下花园支行深知,仅靠银行“单打独斗”难以覆盖万企,必须与政府同向发力。
这一构想很快在区域层面落地生根。2月,下花园支行率先取得区政府支持,在全区下发《下花园区开展“一池两新万企”行动的实施方案》。这份方案不只是文件,更是行动的引擎。区政府迅速成立由政府主管领导担任组长,发改、投促、税务局等8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建立区级工作协调、经济开发区共建、全域企业走访三大机制,构建起“政府搭台、园区穿线、银行唱戏”的立体联动格局。
政银携手,信息先行。政府提供的企业名单和数据成为精准导航的“活地图”。依据这份“地图”,支行内部迅速组建专班,划分责任田:花园路支行主攻园区信用微企创建;小贷中心负责城区小商户的“扫街”走访;三个乡镇网点则深耕农村“新双基共建”。目标只有一个——全域覆盖,一户不落。“我们不是碰运气,是按图索骥,确保服务触角延伸到每一个经营主体。”在公路街上走访的客户经理李江龙擦着汗说。
这场自上而下的政银协同,为金融“活水”的奔腾流淌铺设了坚实河床。
政策生“金”活水精准滴灌
“利率从常规的6.96%下浮至5.25%,对我们企业真是雪中送炭!”恒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斌感慨万千。
普惠金融的活力,在于其能在不同土壤中,浇灌出各具特色的经济之花。下花园支行将政策工具打磨成“金钥匙”,为不同需求的企业解锁发展瓶颈。
为园区企业量身定制的“助农惠企贷”,恒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受益者之一。这家从骨粉作坊起步的企业,如今已是北方最大的骨类综合加工企业,其肉骨粉消化率高达91%,远超出口要求。即便手握技术红利,疫情后的回款压力也让200万元流动资金周转成了难题。“以前贷款看抵押,我们这种厂房产证复杂、估值不易,有时很被动。”负责人刘斌曾站在轰鸣的设备前眉头不展。下花园支行“一池两新万企”走访小组主动上门,评估了恒飞生物订单充足、技术过硬、环保投入扎实等“软实力”,基于“助农惠企贷”优惠政策,不仅给予利率下浮至5.25%,更结合其经营实际和应收账款放宽了担保要求。“3天,200万就批下来了,还上门办手续!这效率,让我们更安心投入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园建设,变废为宝这条路能走得更稳更远。”刘斌言语中充满信心。
对于深耕实体、重点领域的企业,“助农惠企贷”更成为企业升级的跳板。洋河之畔,蝶恋花文旅小镇正在青山绿水间悄然兴起。随着小镇规模扩大,亟须配套蝶恋花酒店提升接待能力。上游供应商价值1679.65万元的材料采购合同签订后,尚有1000万元缺口悬而未决。“工期不等人,晚一天就可能错过旺季!”蝶恋花项目负责人愁容满面。下花园支行营业部客户经理李振东在常态化走访中捕捉到产业链上游的告急信号,火速评估。他们看到前期项目运营成熟、客流如织的有利基础,随即启动快速审批通道。短短时间,1000万元贷款资金到位。“这笔‘及时雨’不仅救了急,更盘活了整个链条!酒店按时开业,提升了景区接待能力,拉动周边一片产业升级。”小镇办公室主任王祺说道。
对于奈特加乐这样手握“电致乳酸加离子电渗透面膜”专利的科创新锐,银行的眼光同样精准。当客户经理走访时得知企业正处在研发关键期,资金需求非常迫切,下花园支行立刻调整评估核心,从厂房设备转向知识产权价值和市场潜力。“看报表是一方面,更要看懂企业的‘灵魂’!”评估小组大胆决策,针对其轻资产特点,以知识产权为重要依据提供信贷支持。“这笔钱来得正是时候,解了研发的燃眉之急,帮我们走稳了产业化‘最后一公里’。”企业负责人牛占峰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脚下沾泥打通“最后一公里”
普惠金融的生命力在于触达最末梢。要服务遍布城乡的“万企”,没有捷径,唯有“用脚丈量”。下花园支行掀起的“大走访”热潮,成为破除信息壁垒、践行普惠承诺的核心实践。
背靠政府提供的“底账”,支行编织了一张“全覆盖”走访网:专班统筹、分区推进。截至目前,已对全辖1509家企业完成走访,走访率100%。走访的核心价值在于获取那些在财务报表和征信系统里找不到的“软信息”。客户经理们走进工厂车间观察原料堆积和工人状态,蹲在田埂上了解作物品种和销路,甚至和街边煎饼摊主聊天打听“一条街有多少同行”来判断市场饱和度……这些沾满“泥土气”和“烟火味”的信息,才是评估经营风险、信贷需求最鲜活的依据。
在服务最广大的农村地区,一项名为“背靠背评议”的创新机制破解了无抵押农户的融资困境。定方水村的王仲亮对此深有体会。他经营着特色杏扁种植,一直苦于缺少抵押物无法贷款扩大规模。银行与村“两委”联手:首轮村委会基于日常印象初筛名单;紧接着,银行工作人员会同村干部挨家挨户仔细调查,核实产业实情和邻里口碑;最后双方汇总信息,进行三轮比对终评。“没想到,没房没地押,就凭咱信用好、干活踏实,真拿到了5万元信用贷款!”拿到钱的王仲亮在田边谋划着,今年他就可以把8亩杏扁扩大到30亩了。
打通“最后一公里”谈何容易?翻看定方水支行行长刘辰的工作记录:“7人分2组,周末无休”“距离最远的武家庄村开车要半小时”“现在正是农忙时,趁中午、晚上饭点找到老乡”“晚上8点回行里开沟通会”……字里行间满是奔波的汗水与执着。“我们多跑路,群众就能少跑腿。一村的情况可能要跑近10趟才能摸清,但这值得!”这位年轻的行长眼神坚定。
记者翻阅走访笔记,一组数字映入眼帘:今年2月开始,截至目前,已走访27个目标村(共45个),完成1500户农户信用评级……但这只是起点。当老王用信用贷款扩大了杏园,当城市小店主在扫街走访中被及时发现需求,“最后一公里”的梗阻便被踏实的脚步打通。信用,在广袤乡野间变成“真金白银”。(记者王映华乔宏玉通讯员苏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