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热得要命”不是开玩笑!这种病死亡率高达70%,预防比治疗简单得多

转自:汉森制药

近日,我国多地出现高温天气。

据温州晚报消息,一名卡车司机因车内高温导致体温飙升超过41℃,昏迷不醒,被紧急送医抢救,医生诊断为“热射病”。

“武汉发布”公众号也称,7月5日下午,武汉市江汉区73岁的王先生因连续高温天气仍坚持不开空调,仅靠电风扇降温,中暑昏迷,送医后确诊为“热射病”。

一时间,有关“热射病”的多个科普话题,冲上热搜。不少网友直呼:“热得要命”真不是开玩笑!

什么是热射病?

热射病是最危险的中暑类型,通俗可理解成重症中暑,属于高温相关急症。是由于身体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导致体温调节失常,进而引起体内热量累积过多,无法有效散热而产生的疾病。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人体的散热机制受到阻碍,核心体温明显升高(超过40℃),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器官功能衰竭。

热射病的两大类型

1

经典热射病(非劳力型)

短时间内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导致体温急剧升高的情况。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高温高湿天气、热浴、炎热的工作场所等环境。

高危人群:体温调节能力不足者(如年老体弱者、儿童)、伴有基础病者(如精神障碍、慢性病患者、脑血管病后遗症)以及长时间待在闷热环境者(如未通风的室内、车厢内等)。

2

劳力型热射病

在高温环境中进行高强度体力劳动,导致体温升高过快的情况,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高温下进行重体力劳动人员身上。

高危人群:户外工作者(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外卖员),运动员、消防员、军训学生等。

热射病的症状有哪些?

高热:体温持续升高到40℃以上,甚至可以达到41℃以上。

意识障碍:可表现为昏迷、谵妄、嗜睡、抽搐等;

无汗:皮肤灼热、干燥。

其他症状:持续性头痛、呼吸急促、恶心、心率加快、肌肉无力或痉挛。

热射病6步急救法

热射病的现场救治至关重要,应遵循“边降温边转运”的原则,当降温与转运冲突时,应“降温第一,转运第二”。另外要牢记六步法:脱、泡、测、补、通、静。

立即脱离高温、高湿环境,转移至通风阴凉处,尽快除去患者衣物便于散热,有条件时可转移至空调屋,室温调至16-20℃。

达到降温要求的最好方式是冰水或冷水浸泡。如无法做到浸泡降温,可参考(1)蒸发降温:凉水喷洒同时配合持续扇风;(2)冰敷降温:冰枕、冰帽或用冷水反复擦拭颈部、腋下、腹部沟等部位降温。

通常使用直肠温度来反应核心体温,也可用耳蜗温度代替。腋温受环境和降温措施影响较大,所以腋温不高时并不能排除热射病可能,不能因为测量温度而延误降温。

在患者意识清醒且没有呕吐的情况下,可少量、多次饮用含盐饮品,如淡盐水、运动饮料等;患者昏迷不能经口补充水分时,通过静脉输液补充生理盐水等液体。注意避免一次性口服或静脉输入大量液体。

保持呼吸道通畅,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鼻腔内分泌物,防止堵塞呼吸道。意识不清的患者禁止喂水,以免发生呛咳。现场有条件者可适当吸氧并监测氧饱和度情况。

抽搐、躁动不仅会干扰降温,还会使产热、耗氧量增加,加剧神经系统损伤。如果患者出现抽搐,可在其牙齿间放置毛巾等柔软物品,防止舌咬伤,不要强行按压患者肢体,以免造成骨折,可给予镇静药物使患者保持镇静。

谨记防暑指南

面对南北方不同类型的高温天气,大家该如何应对?

1

北方避暑攻略

★做好防暑。

上午10时到下午4时尽量避免外出,若必须出门,需严格做好防晒。

★多次饮水。

不要等口渴才喝水,也不要“大水漫灌”,应少量多次饮水(类似“滴灌”)。

★穿着透气。

首选浅色、宽松的棉麻服装,让皮肤自由“呼吸”。

2

南方避暑攻略

★控温、通风。

室内空调调至26摄氏度为宜,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定时开窗通风。

★适度运动。

天气炎热时,身体散热效率降低,应减少剧烈运动和户外活动。

★饮食清淡。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油腻、辛辣、高能量的食物。

(转自:汉森制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