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试点“一米线”外摆、出台大学路街区规范……上海815个设摊区域如何管?

记者|季张颖见习记者王葳然

“几位啊,用餐吗?”夜幕降临时分,上海交大闵行校区旁的永平路上,灰太狼烧烤店的店员收起遮阳伞,布置着外摆的休闲座椅,热情地招呼着往来的食客。

市井街巷里的烟火气,在这一刻,变得具象化。

今年4月,上海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设摊治理提升城市“烟火气”工作方案》,探索打造符合上海特色的设摊管理新模式。来自市城管执法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各区明确划定可从事设摊经营活动的公共区域有815个,在这些区域共有479处设摊特色点,包括夜市、外摆位、限时步行街等。

这些数字背后,上海究竟如何在烟火气与城市治理中寻找“最大公约数”?正值2025“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记者近日采访发现,通过试点“一米线”外摆、出台大学路街区管理规范,上海各区正在尝试给出设摊治理的基层样本。

闵行:“一米线”外摆探索从乱到治

“对于商户来说,我首先考虑的是生存。”“店门前干净、整洁才有人来呀。”“沧源街区这边有很多火锅店、烧烤店,对于油烟扰民的问题,希望降低对居民的影响。”“交大周边基本都是餐饮为主,吃完就结束了,没有适合闲聊放空的地方。”……

这是今年5月份闵行江川路街道组织开展的一场“人民城市议事厅”活动,现场热闹的讨论中,街面商户、高校学生、周边居民等代表一起为商户“烟火气”与街面“风景线”共生的问题出谋划策。

在听取各方切实诉求,综合考察评估后,6月初,闵行区首个“一米线”外摆在永平路开始试点。

“永平路靠近交大,附近还有小区和园区,不到千米的路上,各式店铺林立,其中餐饮店大约占到了六七成。”江川路街道沧源街区党支部书记滕煜坦言,这里过去跨门经营、杂物堆放等问题屡禁不止。“执法就像打游击,我们前脚一走,商户后脚又把摊位摆出来。”江川路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党支部书记凌峰形象地说。

能否通过美丽街区的升级打造,划出“一米线”的试点区域,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闵行区绿化市容局市政市容联席办主任杜义平觉得,永平路是有综合条件的。“它不属于上盖的沿街商铺,与居民区距离适当,可以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永平路上街沿路幅较宽,在人行道之外,本身店铺门口就有外摆距离。

这些综合因素,让“一米线”在永平路成为现实。

路管会探索自治共治营业额增长30%

而从启动试点到真正实现治理,中间的环节要如何打通?闵行区探索的由属地商户自发成立的自律组织——路管会,成为打通堵点的关键一环。

“在‘一米线’的管理中,政府不是主导,由商户探索自治共治,最终由市民进行检验。”江川路街道城建中心副主任沈东娅告诉记者,在这套模式之下,商户提交外摆方案后,首先需要经过路管会的初审,再由相关职能部门上门帮办,联合评议是否适合外摆。

为确保“一米线”的设摊管理可收可放,路管会在日常管理中还推出了一套“积分制”评价机制,并面向商户签订了《美丽“一米线”自治共治承诺书》,促使沿街商户主动参与日常维护。“当油烟超标、噪音扰民等违规行为达到三次,即对商户暂停外摆资格。”

滕煜告诉记者,前段时间中高考,路管会就通过自治的方式,协商决定在特殊节点暂停外摆。“包括现在进入夏令时节,为减低对周边居民的影响,路管会还要求商户在夜间10点左右将外摆摊位撤进店内。”

自治共治带来的是共赢的局面。“前两天,我们有商户反映路面停车牌设置过矮,通过路管会平台,城建第三方单位很快就对此问题进行了跟进。”沈东娅坦言,推动末端问题在前端解决的同时,商户的配合度也越来越高,让“一米线”外摆在永平路成为良性循环。

杜义平骄傲地告诉记者,永平路“一米线”外摆试点一个多月来,至今保持着零投诉的记录,而商户的营收额提升了约30%。“我们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试点,在全区范围内探索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也让烟火气真正成为城市的风景线。”杜义平表示。

杨浦:大学路外摆位平衡“活力”与“秩序”

“每到周末,这里就变成了一条步行街。”新潮的快闪店、氛围感满满的餐厅……日前,记者来到杨浦区大学路。近年来,这里成为全市步行街的一张“金名片”,“远看上去井井有条,走近看各有特色”的背后也隐藏着“治理智慧”。

“整条大学路有大概700多米长,最大的亮点就是两边的外摆位,但在一开始也是没有头绪的。”杨浦区城管执法局五角场中队副队长朱绪明告诉记者,“因为商户不知道要怎么摆、摆多少,今天多摆一点,明天少摆一点。”

大学路外摆位

而作为新生事物,城管执法部门认为缺少一个“法”来参与外摆位的管理。“这个‘法’不是单纯指一部‘法律’,而是商户和管理部门都认可的一部‘办法’。”据介绍,在大学路上,瑞安集团拥有一楼街面商铺的产权,二楼以上则是小产权。“我们将瑞安集团和商户代表一起纳入调研范围,共同研商解决方案,并制定了《大学路街区外摆位管理规范》。”

“看上去整齐的秘诀就是对外摆位的面积设置进行限定,之前没有出这个规范时,每家摆出来的位置都不一样,导致商户之间产生纠纷。”朱绪明告诉记者,“在大学路主路上有一排灯杆,所有商户的外摆位都是以这根灯杆为基准线,不能超出这个线;而在智星路上就以原始的台阶为基准,每条路都是因地制宜。”

记者获悉,规范内容还包括商户外摆位隔断使用、内部设施、雨棚设置,及外摆位的申报程序、商户的使用责任等,目的是为了实现对大学路外摆位的精细化管理。在申报外摆位时,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提交外摆位设计效果图。“如果效果图有问题直接退回修改,这样可以防止商户先设置后改造而造成浪费,把工作做在前面,这也是保证大学路外摆位美观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设置风挡、增设冰块激发街区四季消费活力

考虑到冬季天气寒冷,外摆位区域的经营会受到一定影响,去年,城管部门还对规范进行更新,制定了风挡设置的规定。

“以前我们是不允许设置风挡的。但冬天太冷,对于商户来说少了一半的经营面积,对于商户或者冬天的氛围感都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朱绪明说道,“因为现在的年轻消费者找餐厅吃饭,不仅仅是考虑口味的问题,而是还要看哪里拍照好看。”

“自从设置风挡以后,去年冬季,我们整个大学路的营业额同比增长了30%,客流量增长了17%。”创智天地运营部王经理对记者说道,“原来冬天这里都是亏损,现在冬天开始盈利了,这确实把工作做到了商户的心里。”

当下正值夏季夜经济活力凸显,据王经理介绍,自从设置外摆位后,商户的销售额基本上都能提升10%-20%,最高可达30%。“冬季的问题我们去年年底已经全部解决,加强了户外就餐客人的体感,但是夏季就餐的体验感还需要改进,现在也在继续突破这个难点和瓶颈,考虑是否可以让租户在外面增设制冷设备。”

记者了解到,部分商户专门采购了大型工业冰块放在外摆区,让客人坐在室外也能感受清凉。“我们也认为外摆位不仅仅是用来用餐,更多的是提供一个户外空间,让人能随时随地与外面的路人、风景融为一体,带来情绪价值,这样消费者愿意消费,我们的消费活力也能得到进一步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