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从视频报备到转账23万:一场针对普通人的“权威”骗局

4月的一天,退休在家的于某接到一个陌生来电,电话那头“医保局工作人员”的严肃语气让他心里一紧——“您的医保卡在外市消费2万多元,现已被冻结”。

就是这个电话,搅乱了他原本安稳的生活,最终让他23万元养老钱打了水漂。

这起诈骗案中,

骗子是如何一步步让于某掉入陷阱的?

整个骗局堪称一场精心编排的“心理战”。

第一步,骗子冒充医保局人员以“医保卡被封”为由制造恐慌,顺势将电话转接至所谓“外市公安局”,形成“权威接力”。

第二步,“公安人员”通过快手视频增强可信度,抛出“副行长被捕”“洗钱案涉案200多张银行卡”等重磅信息,将普通市民于某定性为“犯罪嫌疑人”,并用“带往外市办案”的威胁施加压力。

第三步,抛出“视频报备”的折中方案,既让于某看到“转机”,又实现对其的长期精神控制。

第四步,换“大队长”等新角色介入,以“查账”为由摸清于某经济状况,逐步引导其放松警惕。

最后,以“资金清查”为幌子,诱骗于某分两次转账23万元,直至失联完成诈骗闭环。

案例

4月5日,于某接到陌生来电,对方自称医保局工作人员,谎称其医保卡在外市消费2万余元已被冻结。于某情急之下询问解决办法,对方称需转接至外市公安局处理,于某随即接通“公安局”电话。

通话中,对方要求于某添加“警察”的快手账号。视频连线时,“警察”询问于某是否在银行办过卡,于某否认。对方随即声称,银行一副行长因涉嫌上亿元洗钱案被逮捕,该案牵扯200余张银行卡,于某名下银行卡在列,故于某被列为洗钱案犯罪嫌疑人,需配合前往外市接受调查,且该案不允许本市公安机关介入。于某以需照顾家人为由拒绝前往,对方表示可改为每日通过快手视频报备。

5月7日,另一人接替联系于某,期间一名自称“大队长”的人员在旁提出需核查于某账户,并初步了解了其账户资金情况。数日后,对方要求于某将资金转入工资卡接受清查,于某按要求先后转账20万元、3万元。

6月9日,对方称核查已完成,但资金暂由银监会保管,需等待后续通知。此后,于某多次通过视频联系对方询问进展,均无法接通,方知受骗。

这类诈骗有哪些新特点值得警惕?

与传统诈骗相比,此案呈现三大新变化。一是社交平台成作案工具,骗子利用快手视频通话制造“面对面办案”的假象,突破受害者对文字信息的警惕性。二是角色分工精细化,从医保局接线员、办案民警到大队领导,多人分饰不同公职角色,形成“流水线式”诈骗链条。三是精神控制周期长,从4月5日初次联系到6月9日失联,骗子用两个月时间逐步瓦解于某的心理防线,而非急于求成。

如果接到类似“公职人员”来电,

正确的应对步骤是什么?

记住“四步核查法”可有效避坑。第一步,立即挂断电话,切勿跟随对方引导操作,尤其不要点击不明链接或下载陌生APP。第二步,通过官方渠道核实,拨打114查询当地医保局、公安局等单位的公开电话(非骗子提供的号码),或前往线下办公点咨询。第三步,拒绝“秘密办案”要求,我国法律规定,办案人员不会通过社交软件要求当事人转账汇款,更不会禁止其联系家人朋友,遇此情况必是诈骗。第四步,及时报警备案,若已透露个人信息或有转账倾向,立即拨打110或96110反诈专线,警方可及时采取止付措施。

警示

电信诈骗分子始终在“与时俱进”,但万变不离其宗——以权威身份施压、以紧急事态催逼、以转账汇款收尾。于某的遭遇警示我们:公职人员办案有严格的法律程序,绝不会通过视频要求报备、不会让个人转账清查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