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说中美会有一场决战,这应该是特朗普当选之后,全世界很多国家都在期待着的一件事情。而对这件事情最期待的国家,应该是欧洲,日本还有印度,因为对他们来说,中美之间的冲突,意味着他们机会来了。 对于欧洲,日本和印度来说,站在他们的角度来看,过去长期罩在他们头上的天花板,可能就是中美。因为在战略层面,中国和美国是当今世界国际秩序和体系的最主要的两大支柱。中美的任何重大决定,对于全球秩序,都将会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所以很自然的,他们是寄希望在美国的主导下,可以跟着在现有的体系里面吃香的喝辣的,同时又希望在中国的崛起下,对于美国霸权的一些挑战中,他们在某些领域可以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说不好听一点,他们就是现行国际秩序下首鼠两端的二五仔。他们最盼着的事情,就是中美对抗两败俱伤,给他们腾出发展的战略空间。 但是这一次他们可能要失望了,因为中美共同把枪头对准了他们。 这话听着绕,其实就是仨字:没门儿。 欧洲那些国家,一边靠着美国的北约撑腰,一边偷偷跟中国做买卖。德国的汽车巨头在华建厂赚得盆满钵满,转头就跟着美国喊“减少对华依赖”;法国总统跑到中国签了一堆大单,回来就撺掇欧盟搞“碳关税”,想卡咱们新能源的脖子。他们以为两边讨好就能左右逢源,却忘了自己的天然气还得看俄罗斯脸色,手机芯片得靠美国放行,真等中美真刀真枪干起来,他们怕是连中立的资格都没有。 日本更有意思,嘴上喊着“日美同盟坚如磐石”,暗地里却盯着中国的新能源市场。丰田偷偷把混动技术拿到中国来合资,索尼靠着中国游戏玩家赚得盆满钵满,可一到关键时候就跟着美国围堵华为、限制半导体出口。他们总觉得能借美国的势重返“正常国家”,却忘了自己的能源补给线全在解放军的射程里,真要中美打起来,第一个被薅羊毛的就是他们——美国可不会客气,光驻军军费就能让日本喝一壶。 印度这几年跳得挺欢,又是跟美国搞“印太经济框架”,又是跟中国在边境讨价还价。他们觉得自己是“世界工厂”的备选,想把中美贸易战里转移的订单全揽过来。可 reality 是,印度的基建连自家农民灌溉都保障不了,手机组装厂用的零件80%还得从中国进口。前阵子想卡小米的资金,结果自家手机价格涨了三成,老百姓骂声一片。真等中美冲突,印度想坐收渔利?怕是先被两边同时掐住供应链,偷鸡不成蚀把米。 这些国家没看透的是,中美再吵得凶,也有共同的底线。美国不想看到欧洲真成了“欧洲军”,中国也不希望印度在南亚搞出个能抗衡的势力,更别提日本要是真挣脱了枷锁,中美第一个不答应。就像去年美国对欧洲钢铝加税,中国顺手就扩大了对欧新能源车出口,看似对着干,实则都在敲打欧洲别太飘;美国限制对印高科技出口,中国就收紧了稀土管制,明着是各打各的,实则都在给印度画红线。 说到底,这些国家想当“渔翁”,可中美手里都握着“渔网”。真到了关键时候,美国能断欧洲的技术,中国能卡他们的市场,两边默契地一使劲,那些想钻空子的,最后只能成了案板上的鱼。所以啊,别光盼着别人打架,先掂量掂量自己够不够格——这世界,从来不是谁想捡漏就能捡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