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意料 俄罗斯国防部刚刚宣布了 7月14日俄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亲自深入顿涅茨克前线,检查“中央”集团部队在红军城方向的作战情况,前线指挥官汇报战果,他即场总结和部署新任务,显示俄军高层对乌东战局的紧抓不放。 关键时刻高层亲临,这背后是否暗藏战略重心的调整?作为观察者,我认为此举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前线胶着局势下的“火上浇油”——格拉西莫夫的亲征,既为提振士气,也暴露俄方对顿涅茨克“硬骨头”啃不动的现实压力,透出资源持续倾斜的信号,但归根结底只缓兵之计难改拉锯战本性。 这趟前线之行,格拉西莫夫的军靴怕是踩着不少焦虑。红军城方向的拉锯战打了快半年,俄军换了三任前线指挥官,阵地却没往前挪多少。当地俄军士兵接受采访时说,乌军的无人机跟苍蝇似的没完没了,白天不敢露头,晚上刚想抢修工事,炮弹就跟着过来了。这种时候总参谋长亲自到场,递过去的哪是部署命令,更像是给前线将士们吃颗“定心丸”——告诉大家“莫斯科没忘了你们”。 但定心丸治不了根子上的疼。顿涅茨克这摊仗,俄军缺的何止是士气。上个月俄军从别尔哥罗德调了两个旅增援,结果刚到前线就被乌军的“海玛斯”拦了个正着,装备损失不说,士兵们的怨气直接写在了脸上。格拉西莫夫在前线看到的战果汇报,怕是掺了不少水分——毕竟谁也不敢在总参谋长面前说“仗打得不顺利”。可红军城周边的卫星图不会说谎,俄军声称“控制”的几个村落,半数还在乌军炮火覆盖范围内。 更耐人寻味的是指挥体系的微妙变化。格拉西莫夫这次直接绕开了前线集群司令,亲自给营长们下指令,这在俄军指挥体系里可不常见。有消息说,他对之前的战术部署很不满意,觉得前线部队“过于保守”,想逼着他们搞一次大规模突击。可问题是,俄军现在手里的预备队早就打光了,从克里米亚抽掉的部队刚到顿巴斯,连装备都没配齐。这种时候强推突击,跟逼着饿汉举杠铃有啥区别? 资源倾斜的信号倒是明明白白。格拉西莫夫临走前拍了板,把刚列装的“终结者”战车连调给了红军城方向,还承诺一周内补充3000发高精度炮弹。这玩意儿看着唬人,真到了巷战里未必好用——去年在马里乌波尔,“终结者”就因为过于笨重,被乌军的反坦克小组敲掉了两辆。但对俄军来说,现在能拿出来的家底也就这些了,哪怕是象征性的增援,也得让前线看到“莫斯科在使劲”。 只是拉锯战的本质,哪是一次高层视察就能改变的。乌军在顿涅茨克修了三年的防御工事,地下掩体能抗住重型炮弹,地上的雷区连工兵都头疼。俄军想啃下这块硬骨头,要么得有当年攻克柏林的火力密度,要么就得有持久战的耐心。可现在俄军的炮弹产能跟不上消耗,征兵动员又惹得国内怨声载道,格拉西莫夫的“亲征”,说到底不过是想在僵局里凿个小口子,至于能不能撕开防线,怕是连他自己心里都没底。 说到底,这场仗打到现在,双方都在比谁更能熬。格拉西莫夫的军靴踏过顿涅茨克的战壕,能激起一阵涟漪,却掀不起改变战局的大浪。俄军想靠高层亲临打破胶着,不如想想怎么解决无人机短缺的问题——毕竟在现代战场上,总参谋长的威望,有时候还不如一架能实时传回画面的大疆无人机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