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大楼,被俗称“大裤衩”,多年以后,央视大楼的洋人设计师“库哈斯”在国外媒体的采访中公开承认央视大楼的设计中包含了某些隐喻。 (信源:中国新闻网——设计者否认央视新楼色情隐喻 “大裤衩”曾引热议) 北京东三环,一座造型奇特的建筑每天都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成群的游客。他们举着手机,兴奋地围着它打卡,仿佛在参与一场盛大的城市仪式。 这座楼,如今是北京城最炙手可热的“网红”,而它的走红之路,竟已持续了十多年。不过,在这座耗资数十亿、耗时五年建成的庞然大物背后,藏着的故事远比它光鲜的外表要复杂得多。 故事得从它的设计师,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说起。这位以打破常规闻名的建筑师,为空降北京CBD的央视新址设计了一个彻底颠覆摩天大楼传统的方案——一个巨大的扭曲环形结构。 他本人对此颇为自得:“无论你站在哪里,从任何一个角度观看,它都不一样。”起初,这被看作是国际顶尖设计与中国的一次完美牵手。 谁知,真正的风暴来自库哈斯后来出版的一本名为《Content》的著作。书中一些图像和文字暗示,设计师在构思时,心里装着的并非纯粹的建筑理念,而是一些难以启齿的“小心思”。 这下彻底点燃了中国建筑界的怒火。许多人认为,这不仅是专业上的冒犯,更是一种文化上的戏弄。 尽管库哈斯一再辩解,坚称自己只想“为北京带来一个好的建筑”,背后“没有刻意隐藏任何特殊含义”,但这些苍白的解释显然无法平息众怒。海内外建筑师纷纷谴责,普通民众也感觉被当猴耍了。 有趣的是,向来善于调侃的北京市民,很快就用一个极具画面感的民间词汇——“大裤衩”,给这座特立独行的建筑起了个外号。 这个称呼迅速传遍大江南北,生命力之强,甚至盖过了它的官方名称。库哈斯恐怕也未曾料到,他精心设计的复杂结构,会被中国人用如此直白的方式解构。 而这场风波也像一盆冷水,泼醒了当时不少过度迷信国外设计师的业内人士,暴露出对设计理念本身缺乏深入探究的问题。 建筑设计理应严肃,尤其在跨文化项目中,任何轻佻的想法,最终都可能引火烧身。 抛开理念争议,这栋楼投入使用后,实际情况又如何呢?从内部看,故事有些讽刺。 设计师引以为傲的环形镂空结构,本意是促进各部门交流,结果员工们却嫌走路太远,宁愿坐电梯绕一大圈。 在大楼装修期间,他们临时搬去隔壁的常规写字楼办公,不少人反倒觉得那样的“正常”空间更舒服。 更现实的问题是,大楼每年的维护费高达数百万,光是擦洗一遍玻璃就得请来专业的“蜘蛛人”团队。至于十几年前专家们就反复论证的结构安全问题,至今似乎也没个确切的答案。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初民众嫌它造价太高太浪费,如今它却实实在在地拉高了周边房价。 连房产中介都半开玩笑地说:“这楼虽然看着怪,但是真能带动地皮。”更有意思的是那些曾天天抱怨它的大爷大妈,现在反而把它当成教育孙辈“歪打正着”的活教材。 在中国国内非议重重,库哈斯在国际上的声望却未受太大影响,这本身也构成了一种奇特的矛盾。 十多年过去,央视大楼的存在早已超越了建筑本身。如今,它每天吸引的游客数量,恐怕比在里面上班的员工还要多。 在短视频平台,它更是热门背景板,保安大哥追赶翻越围栏拍照的游客,几乎成了每日的固定运动。 外国旅游团把它列为必看景点,导游口中它是“当代建筑的杰出代表”;本地人领着亲戚朋友到此一游,总要特意强调一句“这是中央电视台”,生怕人家真把它叫成“大裤衩”。 到了晚上,华灯初上,这座建筑在夜色中透出几分魔幻色彩。当年的设计寓意早已无人再提,大家更关心的是楼下哪家奶茶店排队人少。 它就像一件巨大的城市装置艺术,白天是车水马龙的背景,晚上是灯光秀的主角。一座被吐槽了十几年的建筑,最终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与城市和解,甚至它的争议本身,也成了其独特魅力的一部分。 说到底,它究竟是一次成功的建筑实践,还是一场代价不菲的文化反思?这个问题,或许永远没有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