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伟为什么后来再也没有登天?其实,他能够活着回到地球就已经是万幸,在他攀登太空的过程中,濒临死亡的26秒、寂静太空中的敲门声、舷窗玻璃的裂纹......除此之外,对于为什么不再登上太空,他本人这样回应。 神舟五号飞行过程远不如表面看起来那么顺利顺风,杨利伟把发射时那几十秒称为最危险的阶段。 飞船还没冲出大气层,剧烈振动让身体快散架,他回忆那26秒像在生死边缘徘徊,细想一下,那可是在几万米高空,被压在极大G力下的孤独一人,身体和意志都到达极限,任何一点差池就再也回不到地球。 飞出地球只是第一步太空的考验更随时在等着,杨利伟一个人漂浮在狭小的舱室,周围一片寂静,他突然听到奇怪敲击声,像有人撞击飞船,他分不清原因,只能时刻警觉。 舱外是真空极寒的太空,任何异常都不容忽视,他后来发现观察窗上竟然出现裂纹,太空舱的玻璃一旦出现问题,那就是性命攸关的大事,哪怕只是极细微的小裂缝,在外面巨大压力差下都会变成致命威胁,他得镇定自若一边操控仪器一边排查异常,撑过所有考验。 在太空的那一天生理和心理上的难关甚至超过了训练时的准备,杨利伟不仅要按指令操作,还得维持饮食和睡眠,独自面对悬空的孤独,地面和太空联系虽然一直畅通,但思乡情绪和未知的恐惧始终存在,这种心理压力外人很难真正体会。 返回地球的过程同样惊心动魄,再入大气层时,舱体外表温度数千摄氏度,飞船剧烈抖动,杨利伟讲起回来那一刻,他觉得这一生的幸运都用光了。 着陆后医生检查发现他虽然总体健康,但身体也受到不少损伤,这一趟太空之旅给杨利伟留下的不只是荣誉,更是一生铭刻的考验与伤痕。 杨利伟本人并没有给出“因为什么不能再次飞天”这样一个绝对的答案,神舟五号是一个极限任务,首飞产生的各种风险和身体伤害都不可小觑。 航天界本就有轮换上天的规则——首次独立成功后,还是要让更多航天员接受锻炼,把机会留给新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航天队伍持续壮大,为更多复杂任务做好人才储备。 杨利伟的专业经验变得更加宝贵,国家让他从一线变成了中国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科研训练负责人,他把亲身经历用于带教后辈。 对于为什么不再登天,杨利伟自己也说过,自己的职责在于传承和培养,把实战经验和心理建设一一传递给更多准备登天的航天员,这个角色的转换不是放弃冒险,而是从“冲锋在前”变为“指挥和保障”,确保中国载人航天的长远发展。 杨利伟也坦言每一次飞上太空都是严酷的考验,每一次返回地球都要把安全放在首位,他认为中国航天的成功需要团队协作和一茬茬人的付出,不能光靠个人英雄主义,不再飞天是航天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也是一份成全。 杨利伟成了航天英雄,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最高荣誉,他多次给青少年科普,讲解自己的太空体验,激励越来越多孩子仰望星空、追逐梦想,他用行动证明中国航天员不是只会飞上太空的“冒险者”,更是奋斗、奉献和坚守的典范。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参考信息:环球网《杨利伟为什么没有再上一次太空?本人回答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