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澳大利亚铁矿一直拿捏中国,后来我们是怎么破的局?其实根本没有破局,只是换了个方式让澳大利亚老实而已。 中国每年进口的铁矿石里,60%以上来自澳洲,其中力拓、必和必拓、FMG这三大矿企更是“垄断巨头”,前些年,澳大利亚仗着这优势,没少给中国“穿小鞋”:一会儿以“国家安全”为由封杀华为,一会儿在南海问题上跳脚,甚至还威胁要“断供”铁矿石,想用资源卡中国脖子,结果呢?中国没被拿捏住,反而让澳大利亚自己先“老实”了。 澳大利亚为啥敢在铁矿石上“耍横”?因为人家手里有“王炸”。 澳洲的铁矿储量全球第一,占全球总储量的29%;品位高,开采成本低;且分布集中,主要在西澳的皮尔巴拉地区,运输方便。 更关键的是,中国对铁矿石的需求堪称“无底洞”,作为全球最大钢铁生产国,中国每年产钢超10亿吨,需要16亿吨铁矿石,其中60%依赖进口,澳洲自然成了“头号供应商”。 这种供需关系,让澳大利亚产生了“中国离不开我”的错觉,2010年代,澳洲跟着美国“反华”,在贸易、科技、外交上频频挑衅,甚至在2020年疫情期间,还要求中国“为疫情道歉”,气得网友直呼“有本事别卖铁矿石给我们!” 面对澳大利亚的“铁矿霸凌”,中国没选择“硬脱钩”,而是用了一招“组合拳”,让澳洲从“嚣张”变“求和”。 中国一边扩大从巴西、南非、几内亚等国的铁矿进口,一边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开发海外矿山,比如,中国铝业入股力拓,中钢集团在几内亚开发西芒杜铁矿。 同时推动国内铁矿勘探开发,提高自给率,2025年,澳洲铁矿在中国进口中的占比已从巅峰时的70%降至55%,巴西、非洲的份额上升,澳洲的“独家定价权”被打破。 以前铁矿石贸易用美元结算,澳洲矿企能通过汇率波动赚差价,中国推动与澳洲、巴西等国用人民币结算铁矿石,2023年人民币结算占比已超30%,这一招直接切断了澳洲“薅羊毛”的渠道,还加速了人民币国际化。 澳洲除了铁矿,还靠煤炭、葡萄酒、龙虾、大麦出口中国赚钱,中国没动铁矿,却对其他商品“精准出手”:2020年对澳洲葡萄酒加征212%关税,对大麦加征80%关税;2021年暂停澳洲煤炭进口。 澳洲农民、矿主、酒商集体抗议,政府被迫服软,毕竟铁矿赚的钱,不够填其他行业的坑。 澳大利亚以为捏住了中国的“铁矿命门”,结果被中国用“多元化+金融+贸易反制”的组合拳治得服服帖帖,这背后有个真理:资源再丰富,也不能当“霸凌工具”;市场再大,也不能被“卡脖子”。 对中国来说,这场博弈教会我们:关键资源必须“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既要扩大进口渠道,也要提升国内勘探开发能力;既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也要用好贸易规则反制不公平行为。 对澳大利亚来说,这波操作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跟着美国反华,结果铁矿地位被削弱,其他出口行业遭重创,还丢了中国这个“金主”,现在澳洲政客学乖了,嘴上依然跟着美国喊口号,但行动上不敢再轻易“断供”铁矿,毕竟赚钱才是硬道理。 澳大利亚的铁矿“拿捏”中国?不存在的,中国用市场、金融、贸易规则当武器,既没跟澳洲“硬脱钩”,又让它明白:合作能共赢,挑衅必挨揍,这招“以柔克刚”,比硬碰硬高明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