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美国给中国10天期限,要求取消稀土限制,商务部:“中方会加快向美出口稀土,但相应

美国给中国10天期限,要求取消稀土限制,商务部:“中方会加快向美出口稀土,但相应的,美国也该尽快取消对华有关限制。”这句话可真是说到心坎里去了,美国这不是明摆着欺负人嘛,凭什么要单方面让步?   6月底,美方突然甩出“10天期限”的最后通牒,要求中国立即取消稀土出口限制,其急切程度堪称近年来外交博弈的罕见场景。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24年数据,中国稀土产量占全球69%,储量占48.89%,而美国70%的稀土化合物和金属依赖中国进口。这种结构性依赖在高科技领域尤为突出:F-35战机的钐元素、宙斯盾舰的永磁材料,几乎都离不开中国供应链。   当中国在去年4月依据《出口管制法》加强中重稀土管控时,美国军工企业首当其冲。五角大楼2025年报告显示,其战略储备的钕铁硼磁体仅能维持6个月用量,而中国年产能超过20万吨。   面对这种局面,中国商务部的回应展现出精准的战略定力:“中方会加快向美出口稀土,但相应的,美国也该尽快取消对华有关限制。”这一表态并非简单的外交辞令,而是基于现实的利益平衡。   事实上,中国已对民用稀土审查流程进行优化,2024年前10个月稀土出口量达5.5万吨,创十年新高,其中24%流向美国。以新能源汽车为例,特斯拉上海工厂使用的稀土永磁电机,其原材料审批周期已缩短至72小时。   但涉及军事用途的稀土交易,中国始终保持高压态势。2025年6月启用的全流程追踪系统,要求企业申报交易量、客户信息甚至产品照片,彻底堵死了通过“民用转军用”的灰色通道。   美国试图通过“盟友包围”破解困局,却遭遇现实瓶颈。与沙特合作的“开采—磁体”全产业链项目,预计2025年底仅能生产1000吨磁体,不足中国产能的1%。   更关键的是,全球85%的稀土精炼产能集中在中国,美国即便重启本土矿山,仍需将原矿运往中国加工。   这种“采矿—出口—进口成品”的循环,使得美国每获取1公斤稀土金属,成本比中国高出3倍以上。而美国要建立起独立供应链至少需要10年,且需投入超千亿美元。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用“对等原则”给出了教科书式回应:开放是诚意,底线是尊严。当美国财长贝森特在7月1日又一次发出最后通牒时,他或许忘了,中国稀土出口量在2024年已同比增长6%,而美国对华技术封锁清单上的企业数量,也在同步增加。   这种微妙的平衡,恰是大国博弈的真实写照,没有永远的对手,只有永恒的利益计算。如今10天期限过去,留给世界的,仍是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