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驻马店,因银行宣传存入1000元,存期24年,到期后可得本息111842元,女子当即存了1000元,可令女子万万没想到的是,苦等24年后,自己都快成大妈了,去银行取钱时,却被银行告知政策早就变了,根本领不了这么多。女子认为,政策变没变自己无从了解,就算是变了,银行也应当及时通知自己,等存款到期后才说,是自愿履行合同并自甘损失。双方争执不下,对簿公堂,法院这样判!(来源:河南省驻马店市中级人民法院) 存了24年的1000块,咋就成了泡影? 一、红本本里的指望 1989年秋,驻马店的太阳辣得人脱层皮。石秀莲攥着刚发的1000块工资,手心全是汗。这钱是她在纱厂熬了三年夜班攒下的,原本打算给弟弟娶媳妇,可刚才路过街口银行,玻璃窗上的红海报晃得她挪不开眼——“存1000元,24年变11万!” “妹子,进来瞅瞅!”穿的确良衬衫的银行柜员小李笑得热情,递过一张宣传单,“这是咱新推出的长期储蓄,按现在的利率算,到期本息111842元,够给娃买套房了!” 石秀莲手指头点着“111842”,心里怦怦跳。她那年20岁,总琢磨着将来的日子:“这数……准不?” “准!”小李拍着柜台,“存折上明明白白写着,国家银行还能骗你?你看这行字,‘到期可得本息’,盖着大红章呢!” 存折到手时,石秀莲特意摸了摸那排烫金数字,像捧着块金砖。回家路上,她逢人就笑:“等24年后,我也是万元户啦!” 二、藏在箱底的盼头 日子像纱厂的机器,轰隆隆转得飞快。石秀莲结婚、生子,弟弟娶了媳妇,家里的难事一件接一件。有回儿子发高烧要住院,丈夫急得团团转:“要不把那1000块取出来?” 石秀莲死死按住樟木箱的锁:“不能动!那是咱全家的指望,等娃上大学、娶媳妇,就靠它了!”她掀开箱底,存折被红布包了三层,边角磨得发亮,上面的数字依旧清晰。 每年过年前,她都要把存折拿出来,对着灯光数那串数字。儿子趴在旁边问:“妈,这红本本里藏着啥宝贝?” “是时光机。”她摸着儿子的头笑,“妈20岁存进去,等你24岁,就能变出好多钱。” 2010年那年,纱厂倒闭,石秀莲成了下岗工人。她去菜市场摆摊卖菜,冬天冻得手裂口子,夏天晒得脱皮。有回收摊时掉了50块钱,她蹲在地上哭了半天,可回家看到存折,又咬牙挺了过去。 “再熬几年就好了。”她总跟自己说,指尖划过存折上的“2023年到期”,像摸着救命稻草。 三、银行里的晴天霹雳 2023年深秋,石秀莲染了头发,穿了件新洗的蓝外套,揣着存折走进银行。柜台里的小姑娘盯着存折看了半天,突然喊来经理。 “大姐,这钱……不能按11万取。”经理推了推眼镜,语气有些为难。 石秀莲以为自己听错了:“你说啥?红本本上写着呢!” “政策早就变了。”经理拿出文件,“1988年就规定,最长存款期限是8年,您这24年的存款根本不合法。” “不合法?”石秀莲的声音陡然拔高,“当年你们柜员拍着胸脯保证,说国家银行不会骗我!这红章是假的?”她把存折拍在柜台上,玻璃震得嗡嗡响。 周围的人围拢过来,有人指着存折念:“‘到期可得本息’,这不是骗人吗?” 经理急得额头冒汗:“您看这行小字,‘按现行利率计算,到期按支取时利率计付’,这说明数字是浮动的。” “我不认!”石秀莲的眼泪涌了上来,“24年啊!我守着这个盼头,冬天冻得像冰棍,夏天热得像蒸笼,你们现在说不算就不算?”她死死抓住经理的胳膊,指甲掐进对方的西装。 四、法庭上的理与情 调解室里,银行的律师拿出一沓文件:“石女士,保值贴补率1997年就取消了,这是国家政策,银行也没办法。” “政策变了,你们为啥不告诉我?”石秀莲拍着桌子,“我摆摊时见过你们的人,咋没人提一句?” “我们通知过,但联系不上您。”律师说。 “我住老地方24年没动过!”她气得浑身发抖,“你们就是故意的!等我熬到日子,才说不算数!” 丈夫在旁边劝:“算了,咱认栽吧。”她一把甩开:“不能算!这不是钱的事,是良心!” 开庭那天,石秀莲特意穿了当年存折不穿的蓝外套。法官问她:“你存这笔钱时,知道最长存款期限是8年吗?” “我不知道。”她抹了把泪,“我一个工人,哪懂这些?银行是国家的,我信它啊!” 一审判决下来,银行赔了她三万多块。石秀莲拿着判决书哭了:“24年,从姑娘熬成大妈,就值这点儿?” 银行不服上诉。二审那天,石秀莲站在法庭外,看着天上的云发呆。儿子打来电话:“妈,别争了,咱不靠那笔钱也能活。” “妈争的不是钱。”她轻声说,“是想让你知道,答应人的事,不能不算数。” 二审改判,银行按8年期利率连本带利付了她五千多。石秀莲走出法院时,风卷着落叶打在脸上,她掏出那张磨得发亮的存折,慢慢撕成了碎片。